《鹧鸪天》
时间: 2025-02-04 15:33: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俞平伯
谷雨前闻剪牡丹。
新花摇露翠衣单。
风标姚魏都非旧,
东第园林夕映残。
追胜会,已阑珊。
与谁长笛醉朱颜。
孳萍泊絮随缘去,
驼褐争禁四月寒。
白话文翻译:
在谷雨前,我听到剪牡丹的声音。
新花摇曳着露珠,穿着单薄的翠衣。
风采的标志与昔日的姚魏相比已不复存在,
东第的园林在夕阳下映出残影。
追逐美好的宴会,已经渐渐散去。
与谁共饮长笛,醉于红颜?
水边的萍草随风而去,
驼色的衣物在四月的寒意中显得格外突兀。
注释:
- 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4月20日前后,标志着春季的结束与夏季的开始。
- 剪牡丹:指春天剪裁花木,特别是牡丹花。
- 姚魏:古代王朝名,象征着往昔的辉煌。
- 东第园林:指东边的园林,可能是作者经常游玩的地方。
- 追胜会:指追逐精彩的宴会,泛指欢聚的场合。
- 孳萍泊絮:指水边的萍草和飘浮的絮状物象征着随缘而去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俞平伯(1899-1990),字寒潭,江苏无锡人,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倡导古典诗词的创作与研究。其作品多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而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20世纪初,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之时,诗人借助自然景象表达个人的情感与思考,反映了对时光流逝与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鹧鸪天》以抒情为主,展现了诗人在春末夏初时节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惋惜。首联“谷雨前闻剪牡丹”,生动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的情景,剪牡丹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忧伤与不舍。接下来,诗人通过“新花摇露翠衣单”展现了新生事物的娇美,然而这种美丽在即将逝去的时光中又显得格外脆弱。
中间几句“风标姚魏都非旧,东第园林夕映残”更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往昔辉煌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诗人对聚会的追忆在“已阑珊”中展现出对往日欢聚的惆怅,最后两句则通过“孳萍泊絮随缘去”与“驼褐争禁四月寒”,进一步深化了对无常与寒冷的感悟,仿佛在诉说着人生的变幻。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独特感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谷雨前闻剪牡丹:在谷雨前,恰巧听到花剪的声音,传递出春天即将结束的讯息。
- 新花摇露翠衣单:新开的花在晨露的映衬下,显得娇嫩而脆弱。
- 风标姚魏都非旧:昔日的辉煌与风采已不复存在,显示出时间的流逝。
- 东第园林夕映残:夕阳映照下的东边园林,仿佛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已成残影。
- 追胜会,已阑珊:追逐美好宴会的时光已经散去,令人感到惋惜。
- 与谁长笛醉朱颜:与谁共饮,迷醉于美丽的红颜,流露出对生活的向往。
- 孳萍泊絮随缘去:水边的萍草与飘浮的絮物随风而去,象征无常。
- 驼褐争禁四月寒:驼色衣物在四月的寒意中显得格外突兀,表现出季节交替带来的冷暖变化。
-
修辞手法:
- 对比: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使景与情相融。
- 意象:牡丹、新花、萍草、夕阳等意象交织,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末夏初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反映出诗人对生命与时间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牡丹:象征着富贵与美丽,春天的象征。
- 新花:代表新的开始与鲜活的生命。
- 夕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美好事物的消逝。
- 萍草与絮物:象征着随缘与无常,带有淡淡的哀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谷雨”指的是哪个节气?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与谁长笛醉朱颜”中的“朱颜”指代的是?
- A. 红颜
- B. 绿颜
- C. 白颜
- D. 黑颜
-
诗歌中提到的“东第园林”是指什么?
- A. 一片森林
- B. 一个园林
- C. 一座山
- D. 一条河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风格柔婉。
- 苏轼的《水调歌头》则更为豪放,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哲思。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离别时的情感,展现出相似的意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