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兵》

时间: 2024-09-19 21:57:04

羽檄西来趣会兵,秋风胡虏更纵横。

烽火石岭塞垣迥,马渡分河波浪生。

使者漫传苏武节,君王频幸亚夫营。

百年信誓明如日,何事纷纷起战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羽檄西来趣会兵,秋风胡虏更纵横。
烽火石岭塞垣迥,马渡分河波浪生。
使者漫传苏武节,君王频幸亚夫营。
百年信誓明如日,何事纷纷起战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方的急报传来,军队即将集结的情景,秋风萧瑟中,敌人更加猖狂。烽火在石岭间闪烁,边塞的防线异常险峻,战马过河时波浪翻滚。使者漫无目的地传递苏武的节令,君王频繁地前往亚夫的营地。百年的承诺如同明亮的太阳,何以如今却纷纷扰扰,竟然爆发了战争?

注释

字词注释

  • 羽檄:古代用以传递军令的信件或文书。
  • 胡虏:指外族侵略者,通常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 烽火:烽火台上的信号火,古时用于传递战事。
  • 苏武节:提到苏武,指的是汉朝使者苏武,因坚守节义而被后世传颂。
  • 亚夫:可能指的是古代某位将领的名字。

典故解析

  • 苏武:苏武被匈奴俘获后,拒绝投降,坚守汉朝的节令,最终回国,成为忠诚的象征。这个典故在诗中用来反映对忠诚与信义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宋代诗人,擅长描绘战争与边塞生活,其作品常带有浓厚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在宋代,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威胁,诗人以此诗表达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展现了战争的紧迫感和对和平的渴望。开头的“羽檄西来趣会兵”,一方面描绘了战局的紧张,一方面暗示了国家内部的动荡。接下来对“秋风胡虏更纵横”的描写,传达了敌人对国家的威胁,秋风的冷峻与胡虏的猖狂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紧迫感。

“烽火石岭塞垣迥”的意象则用来描绘边疆的险峻与战火的频繁,展现了战争的惨烈。“马渡分河波浪生”更是生动地描绘出战士们在战斗中的艰难困苦,诗人通过细致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混乱与无奈。

而后诗人提到“使者漫传苏武节”,不仅是对忠贞不屈的呼唤,更是对当下纷争的深刻反思,表明忠诚与信义在战争面前显得多么脆弱。结尾“百年信誓明如日,何事纷纷起战争”更是直指主题,质疑战争的起因,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人性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羽檄西来趣会兵:急报从西方赶来,显示出即将集结的军队。
  • 秋风胡虏更纵横:秋风中敌人更加猖狂,暗示了战争的紧迫。
  • 烽火石岭塞垣迥:烽火在石岭之间闪烁,边防线形势严峻。
  • 马渡分河波浪生:战马渡河时,波涛起伏,生动描绘了战斗的紧张。
  • 使者漫传苏武节:使者传递的节令反映了对忠诚的追求。
  • 君王频幸亚夫营:君王频繁前往将领营地,显示了对军事的重视。
  • 百年信誓明如日,何事纷纷起战争:反思战争的原因,质疑信义的坚持。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烽火石岭”和“马渡分河”。
  • 比喻:用“百年信誓明如日”比喻信义的坚定。
  • 拟人:将秋风和波浪描写得极具生动感,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强调了忠诚与信义的可贵,同时也对纷争带来的痛苦表示深切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羽檄:象征军令的紧张。
  • 胡虏:代表外敌的侵扰。
  • 烽火:象征战争的爆发和警惕。
  • 马渡分河:描绘战斗中的紧张与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胡虏”指的是哪一类人? a) 汉族人
    b) 外族侵略者
    c) 和平使者

  2. “百年信誓明如日”用来表达什么? a) 忠诚的可贵
    b) 战争的必要
    c) 和平的可怕

答案

  1. b) 外族侵略者
  2. a) 忠诚的可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刘子翚的《会兵》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涉及边塞的主题,但前者更侧重于战争的紧迫与反思,而后者则通过壮丽的景色表现出一种豪情与壮志。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意象上有所不同,前者更多表现出困惑与忧虑,后者则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