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观澜亭二首》

时间: 2025-01-11 19:46:02

遥知压水创新斋,百里寒声席下来。

准拟杖藜秋夜去,同看月涌烂银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题观澜亭二首

遥知压水创新斋,
百里寒声席下来。
准拟杖藜秋夜去,
同看月涌烂银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夜景象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知道在远处的山水之间,创新的书斋旁压着水流,寒冷的水声传来,仿佛席子一般铺展而下。诗人打算在秋夜时,带着拐杖前往,和朋友一起欣赏那涌动的月光,仿佛银子般闪烁在水面上。

注释

  • 压水:指水流被压制的状态,可能暗示水流的奔涌与静谧。
  • 创新斋:诗人朋友的书斋,表示清静的读书环境。
  • 寒声:水流声清冷,给人以秋意。
  • 杖藜:藜杖,指用藜草制成的拐杖,象征诗人的年长和孤独。
  • 月涌烂银堆:月光在水面上闪烁,像是堆积的银子,形象而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子翚,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人文的思考。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游览观澜亭时,受周围自然景色的影响,表达了对秋夜的感慨和对友人相聚的期待。

诗歌鉴赏

《寄题观澜亭二首》通过对秋夜美景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遥知压水创新斋”一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虽然身处不同地方,却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接下来的“百里寒声席下来”,则通过水声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凉意与孤寂,深刻地反映了秋天的氛围。

“准拟杖藜秋夜去”一句,诗人希望在秋夜带着拐杖前往,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即使年长仍不忘追求美好的愿望。而最后的“同看月涌烂银堆”,则传达出对友人相聚、共赏月色的渴望,充满了温情与期待。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友谊的珍视,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遥知压水创新斋:远远地就知道那水流的声音来自朋友的新书斋,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默契。
    • 百里寒声席下来:水流的寒声在百里之外就能听见,暗示了自然的广阔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 准拟杖藜秋夜去:打算在秋夜时带着拐杖前往,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相聚的愿望。
    • 同看月涌烂银堆:希望能与友人一起欣赏月光下的美景,象征着友谊的珍贵。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涌烂银堆”,用银子形容月光的闪烁,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渴望。

意象分析

  • :象征流动的时间与人生的无常。
  • :象征纯洁与思念,常与孤独的情感相联系。
  • 杖藜:象征年长与孤独,但也体现了追求美好的决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希望在何时去看月光? A. 夏天
    B. 秋夜
    C. 冬天
    D. 春天

  2. 诗中“百里寒声”是指什么? A. 风声
    B. 雨声
    C. 水流声
    D. 书声

  3. 哪一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默契? A. 遥知压水创新斋
    B. 准拟杖藜秋夜去
    C. 同看月涌烂银堆
    D. 百里寒声席下来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夜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李白《静夜思》:通过月光表达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刘子翚与王维的山水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刘子翚更侧重于友谊与人文情感,而王维则更突出自然的宁静与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