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门。愍帝》

时间: 2025-01-27 03:27:26

耕牛吃尽大田荒,二两黄金籴斗粮。

御粥又闻无麴屑,不降胡虏奈饥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耕牛吃尽大田荒,
二两黄金籴斗粮。
御粥又闻无麴屑,
不降胡虏奈饥肠。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耕牛吃光了广袤的田地,
只用两两黄金才能买到一斗粮食。
连皇帝的粥都闻不到一丝麴屑,
在胡人侵扰下,肚子却忍受着饥饿。

注释:

字词注释:

  • 耕牛:耕地的牛。
  • 吃尽:吃光、吃完。
  • 大田荒:广阔的田地已经荒芜。
  • 二两黄金:指用黄金作为买粮的代价。
  • 籴斗:购粮的单位。
  • 御粥:皇帝的粥,形容奢华的饮食。
  • 麴屑:发酵的麦芽屑,通常用于酿酒或制作食物。
  • 胡虏:指外族侵略者,历史上多指北方的游牧民族。
  • 奈饥肠:忍受饥饿的肚子。

典故解析:
此诗中的“胡虏”指的是历史上对北方民族的泛称,尤其是指在五胡乱华时期的各个游牧部落。诗中表现出社会动荡、饥荒和人民疾苦的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昙,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主要以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清新的诗风为人称道。其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充满了对时局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创作背景:
《晋门。愍帝》创作于唐朝末年,正值国破家亡之际,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通过描绘饥荒和外敌入侵的情景,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耕牛和黄金作为起始,首先描绘了田地的荒芜和粮食的短缺,表达了饥荒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困境。接着,诗人通过“二两黄金籴斗粮”这一形象,突显了粮食的稀缺和昂贵,反映出物价飞涨、民众生活艰难的现实情景。

接下来的“御粥又闻无麴屑”则传达出对皇权的讽刺和失望,连皇帝的粥都无米可做,表明了即使在权力中心,饥荒的严重性也无处不在。最后一句“不降胡虏奈饥肠”,更是将个人的饥饿感与国家的危机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

整首诗用简练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出诗人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情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耕牛吃尽大田荒:描绘了因战乱而导致的大片田地荒废,耕牛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 二两黄金籴斗粮:通货膨胀导致粮食价格飙升,百姓生活困苦。
  • 御粥又闻无麴屑:即使是皇帝的食物也因缺乏而显得奢侈,反映出饥荒的普遍。
  • 不降胡虏奈饥肠:外敌侵扰,民众无力抵抗,饥饿感加剧,展现出国家的无奈和悲惨。

修辞手法:

  • 对比:大田荒与黄金的对比,凸显民生困苦与奢华生活的反差。
  • 夸张:通过“无麴屑”强调了粮食的匮乏,增加了诗的震撼力。
  • 象征:胡虏象征外敌,饥饿象征国家的危机,二者结合体现出对国家前途的深切担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揭示了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痛苦和困扰,体现出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耕牛:象征农耕和生计,代表人民的辛勤劳动。
  • 黄金:象征财富,与粮食的稀缺形成强烈对比。
  • 御粥:象征权力与奢华,反映出社会不平等。
  • 胡虏:象征外族侵扰和国家的危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二两黄金籴斗粮”的意思是什么?
    A. 粮食便宜
    B. 粮食昂贵
    C. 粮食丰富
    D. 粮食无用
    答案:B

  2.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
    A. 耕牛与黄金
    B. 皇帝的粥
    C. 胡虏的侵扰
    D. 以上皆是
    答案:D

  3. 诗中提到的“御粥”象征什么?
    A. 普通百姓的生活
    B. 皇帝的奢华饮食
    C. 战争的残酷
    D. 粮食的短缺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出战乱时期的民生困苦。
  • 李白的《夜泊牛津》《将进酒》:通过不同的视角表现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对比:
比较周昙的《晋门。愍帝》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展现了战乱时期的苦难,但周昙更侧重于对饥荒的直接描绘,而杜甫则通过自然的描写反映内心的忧虑。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但风格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周昙诗文集》
  4. 《杜甫的诗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