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后寄友生(一作崔鲁诗)
上马如飞鸟,飘然隔去尘。
共看今夜月,独作异乡人。
就养江南熟,移居井赋新。
襄阳曾卜隐,应与孟家邻。
白话文翻译:
骑马出发如同飞鸟,轻快地离开了尘世的喧嚣。
我们一起欣赏今夜的明月,我却成了异乡的旅人。
希望能在江南的土地上生活,搬迁到井中赋诗新篇。
曾在襄阳选择过隐居之所,想必与孟氏家族相邻。
注释:
字词注释:
- 上马:指骑上马。
- 如飞鸟:比喻骑马时的轻快、迅速。
- 飘然:轻盈、自由的样子。
- 异乡:外乡,指离开故乡的地方。
- 就养:指希望能够安定下来。
- 江南:长江以南的地区,以水乡和风景著称。
- 井赋新:指在新居中作诗。
- 襄阳:地名,古代著名的隐居之地。
- 孟家:指孟氏家族,可能指孟尝君的家族,意寓交友。
典故解析:
- 孟家邻:寓意交友,孟尝君以交友广著称,诗中提到孟家,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期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蠙,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为五言绝句和律诗,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张蠙与友人分别之后,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思念与对未来生活的期望,背景可能是当时社会动荡,诗人渴望安定的心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向往。开篇用“上马如飞鸟,飘然隔去尘”描绘了骑马出行的轻快感,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接着“共看今夜月,独作异乡人”,通过对比,突显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怀念。后两句展现了诗人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江南的美好和新居的期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整首诗在情感上是深沉的,既有对友人的思念也有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诗中的意象如“飞鸟”、“明月”与“江南”不仅生动形象,更富有文化内涵,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简洁的语言,诗人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马如飞鸟:描绘了诗人骑马时的轻快,暗示他内心的自由。
- 飘然隔去尘:形象地表现出远离尘世的喧嚣,渴望宁静的心情。
- 共看今夜月: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表现出他们曾经的亲密关系。
- 独作异乡人:突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孤独的处境。
- 就养江南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在江南安居。
- 移居井赋新:希望在新环境中重新赋诗,体现了对创作的热情。
- 襄阳曾卜隐:提及过去的隐居生活,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应与孟家邻:暗示希望与朋友再次相聚,抒发对友谊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飞鸟”比喻骑马的轻快。
- 对仗:如“共看今夜月,独作异乡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情感的转折。
- 排比: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排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对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透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变迁中的孤独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鸟:象征自由与轻快,表现诗人内心的洒脱。
- 明月:象征团圆与思念,寄托对友人的情感。
- 江南:代表美好的生活环境,象征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 襄阳:隐喻理想的隐居之地,寄托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飞鸟”比喻什么?
- A. 诗人的孤独
- B. 诗人的轻快
- C. 诗人的烦恼
- D. 诗人的思念
-
诗人的生活愿望是什么?
- A. 回到故乡
- B. 在江南安居
- C. 隐居襄阳
- D. 与友人相聚
-
“共看今夜月,独作异乡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生活的满足
- B. 对友人的思念
- C. 对未来的迷茫
-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别》相比,张蠙的《别后寄友生》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孤独,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友人前途的关心和祝福。两首诗都体现了对月亮的寄托,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学术论文与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