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四夜观月思南湖》
时间: 2025-01-24 00:34: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月十四夜观月思南湖
作者: 张镃 〔宋代〕
期会纷然不到诗,
拙哉前计只心知。
纵当吏散庭空后,
争似山行水泛时。
柳影半笼明处路,
苇声轻窣暗边篱。
波神擅此三更月,
定讶今宵欠笛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三月十四的夜晚,独自在月下思念南湖的情感。约定的朋友未能如约而至,心中自然感到失望。即使等到夜深人静,庭院空荡,也比不上在山水之间漫步时的惬意。月光下,柳影轻轻笼罩着明亮的小路,苇草的声音轻柔地响起在暗淡的篱笆旁。波光粼粼的湖面在这三更的月光下显得格外神秘,然而今晚却似乎缺少了笛声的伴奏,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注释
- 期会:约定相会。
- 拙哉:拙劣、无能,带有自嘲意味。
- 吏散:官员散去,庭院空旷。
- 争似:怎么比得上。
- 波神:指月光照耀下的水面。
- 欠笛吹:缺少笛声的伴奏。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明确的典故,但其中的“山行水泛”可理解为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与古人赞美山水的诗句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生卒年不详),字子固,号孤云,宋代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上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张镃的诗作多描绘山水风光,表现个人情感,常常寄情于景。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春天的夜晚,正值月明之时,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思念南湖,想起未能如期而至的朋友,表达出一种孤独和惆怅的情感。
诗歌鉴赏
张镃的《三月十四夜观月思南湖》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人心。诗中描绘的春夜景象,既有自然的宁静,又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朋友未至的失落,接着转入对春夜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热爱。
“柳影半笼明处路,苇声轻窣暗边篱。”这一句描绘了柳树的影子轻轻笼罩着明亮的小路,苇草轻声摇曳,这种细腻的描写令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静谧的夜晚,感受到春意盎然的气息。最后一句“定讶今宵欠笛吹”则把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在这美好的夜晚,却因缺少音乐的陪伴而感到遗憾,表达出对友谊的渴望和对自然美好的赞叹。
整首诗运用清晰的意象和流畅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惆怅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使得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期会纷然不到诗:原本约定好要见面,但朋友迟迟未到,心中感到失落。
- 拙哉前计只心知:感到自己之前的安排十分拙劣,心中明了却无从言说。
- 纵当吏散庭空后:即使等到官员散去,庭院变得空荡荡。
- 争似山行水泛时:这样的情景怎么能比得上在山水间游玩时的惬意。
- 柳影半笼明处路:月光下,柳树的影子轻轻笼罩着明亮的小路。
- 苇声轻窣暗边篱:苇草轻柔的声音在暗淡的篱笆旁响起。
- 波神擅此三更月:月光洒在湖面上,波纹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动人。
- 定讶今宵欠笛吹:今晚的美好似乎少了笛声的伴奏,让人倍感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波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月光下水面的美丽。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波光称为“波神”,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是对友谊的渴望与对自然美的赞美。通过描绘春夜的景色,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孤独感,同时也表现出对春天生机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着宁静与美好,寄托着思念与期盼。
- 柳影:代表柔美与柔情,象征着春天的生命力。
- 苇声:象征自然的声音,增添了夜晚的氛围。
- 水波:象征流动与变化,反映出情感的起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山行水泛”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惬意
c) 孤独 -
“柳影半笼明处路”中的“明处路”指的是什么地方? a) 黑暗的地方
b) 明亮的小路
c) 水边 -
诗人对缺少的是什么声响? a) 鸟鸣
b) 笛声
c) 风声
答案
- b) 惬意
- b) 明亮的小路
- b) 笛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三月十四夜观月思南湖》均以月光为背景,表达思乡和思友的情感,但李白的诗更为直接和强烈,而张镃的则更加细腻和自然。
粗略解读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同样的月光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李白的诗强调了思乡的孤独感,而张镃则将孤独与自然结合,展现出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对友谊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宋诗词鉴赏》
以上为《三月十四夜观月思南湖》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美妙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