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青·生紫衫儿》
时间: 2025-01-11 17:48: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柳梢青·生紫衫儿 杨炎正 〔宋代〕
生紫衫儿。影金领子,著得偏宜。步稳金莲,香熏纨扇,舞转花枝。捧杯更著膎。唱一个新行耍词。玉骨冰肌,好天良夜,怎不怜伊。
白话文翻译:
穿着紫色的衣衫。金色的领子,穿着非常合适。步履稳健如金莲,香气缭绕的纨扇,舞动中转动花枝。捧着杯子再穿上膎衣。唱一首新流行的轻松歌曲。肌肤如玉骨般冰清,美好的夜晚,怎能不怜爱你。
注释:
- 生紫衫儿:穿着紫色的衣衫。
- 影金领子:金色的领子。
- 著得偏宜:穿着非常合适。
- 步稳金莲:步履稳健如金莲,形容女子步态优美。
- 香熏纨扇:香气缭绕的纨扇,纨扇是一种细绢制成的扇子。
- 舞转花枝:舞动中转动花枝,形容舞姿优美。
- 捧杯更著膎:捧着杯子再穿上膎衣,膎衣是一种轻薄的衣物。
- 唱一个新行耍词:唱一首新流行的轻松歌曲。
- 玉骨冰肌:形容肌肤如玉骨般冰清。
- 好天良夜:美好的夜晚。
- 怎不怜伊:怎能不怜爱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炎正(约1140-1206),字子正,号梅溪,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尤擅长写女子之美。此诗描绘了一位穿着华丽、举止优雅的女子,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她的风姿和夜晚的美好。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一个美好的夜晚,作者观察到一位穿着华丽的女子,她的优雅举止和美好夜晚的氛围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女子的风姿和夜晚的美好。诗中“生紫衫儿”、“影金领子”等词句,描绘了女子的华丽服饰,而“步稳金莲”、“香熏纨扇”则进一步展现了她的优雅举止。最后,“玉骨冰肌,好天良夜,怎不怜伊”则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女子的深深喜爱。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南宋诗人的细腻情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生紫衫儿”:描绘女子的服饰,紫色衣衫显得高贵。
- “影金领子”:金色的领子增添了华丽感。
- “著得偏宜”:穿着非常合适,形容女子身材优美。
- “步稳金莲”:步履稳健如金莲,形容女子步态优美。
- “香熏纨扇”:香气缭绕的纨扇,增添了女子的妩媚。
- “舞转花枝”:舞动中转动花枝,形容舞姿优美。
- “捧杯更著膎”:捧着杯子再穿上膎衣,增添了女子的风雅。
- “唱一个新行耍词”:唱一首新流行的轻松歌曲,展现了女子的活泼。
- “玉骨冰肌”:形容肌肤如玉骨般冰清,展现了女子的美丽。
- “好天良夜”:美好的夜晚,增添了诗的浪漫氛围。
- “怎不怜伊”:怎能不怜爱你,表达了作者对女子的深深喜爱。
修辞手法:
- 比喻:“步稳金莲”比喻女子步态优美。
- 拟人:“舞转花枝”赋予花枝以动感,形容舞姿优美。
- 对仗:“生紫衫儿”与“影金领子”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一位穿着华丽、举止优雅的女子,并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她的风姿和夜晚的美好。诗中通过对女子服饰、举止的描写,以及对夜晚美好氛围的渲染,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女子的深深喜爱。
意象分析:
- 生紫衫儿:紫色的衣衫,象征高贵。
- 影金领子:金色的领子,象征华丽。
- 步稳金莲:金莲,象征女子步态优美。
- 香熏纨扇:香气缭绕的纨扇,象征女子的妩媚。
- 舞转花枝:花枝,象征舞姿优美。
- 玉骨冰肌:玉骨冰肌,象征女子的美丽。
- 好天良夜:美好的夜晚,象征浪漫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步稳金莲”形容的是: A. 女子的步态 B. 女子的服饰 C. 女子的舞姿 D. 女子的容貌 答案:A
-
诗中“香熏纨扇”中的“纨扇”是指: A. 纸扇 B. 竹扇 C. 细绢制成的扇子 D. 羽毛扇 答案:C
-
诗中“玉骨冰肌”形容的是: A. 女子的服饰 B. 女子的步态 C. 女子的肌肤 D. 女子的舞姿 答案:C
-
诗中“好天良夜”指的是: A. 晴朗的白天 B. 美好的夜晚 C. 热闹的节日 D. 宁静的清晨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也描绘了夜晚的美好,但更多地展现了男子的豪迈情怀。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诗也描绘了夜晚的美好,但更多地展现了女子的柔情。
诗词对比:
- 杨炎正《柳梢青·生紫衫儿》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诗都描绘了夜晚的美好,但前者更多地展现了女子的风姿,后者更多地展现了男子的豪迈情怀。
- 杨炎正《柳梢青·生紫衫儿》与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两首诗都描绘了夜晚的美好,但前者更多地展现了女子的风姿,后者更多地展现了女子的柔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杨炎正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风。
- 《宋词三百首》:收录了杨炎正的词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词风。
- 《宋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更好地理解杨炎正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