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秋林别业》
时间: 2024-09-19 21:59: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怀秋林别业
作者:元好问
茅屋萧萧淅水滨,岂知身属洛阳尘。
一家风雪何年尽,二顷田园入梦频。
高树有巢鸠笑拙,空墙无穴鼠嫌贫。
西南遥望肠堪断,自古虚名只误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诗人坐在茅屋旁,听着水边的细雨,感叹自己身处洛阳的尘世之中。不知道自己在风雪中的家何时才能结束困苦,只有在梦中常常回到那片二顷的田园。高大的树上有鸠鸟在嘲笑自己的拙劣,而空荡荡的墙壁上没有老鼠的洞穴,似乎在嫌弃自己的贫困。遥望西南,心中不禁感到肠子都要断了,自古以来虚名只会误人。
注释
- 茅屋:指用茅草搭建的房屋,象征贫困。
- 萧萧:形容雨声或风声,带有凄凉的感觉。
- 洛阳尘:指洛阳的繁华与喧嚣,和自己的隐居生活形成对比。
- 二顷田园:二顷,约合13亩,象征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 鸠:一种鸟,常用作比喻,代表无所事事的人。
- 虚名:指那些空洞的名声,诗人认为这些名声只会给人带来误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仲宣,号天池,金朝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诗歌多描写生活、抒发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元好问隐居期间,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的思考。诗中流露出对名利世界的厌倦和对乡村田园的渴望。
诗歌鉴赏
《怀秋林别业》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所处的环境,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厌弃。诗的开头以“茅屋萧萧淅水滨”引入,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凄凉。在茅屋旁,水边的细雨声似乎在诉说着诗人的心境,身处洛阳的尘世,显得格外渺小与无奈。
接下来的“风雪何年尽”一句,流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家园的深切思念。诗人对二顷田园的梦境频频回归,体现了他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高树和鸠鸟的描写,不仅增添了自然的气息,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心中对世俗的讽刺与自嘲。
最后两句“西南遥望肠堪断,自古虚名只误人”,诗人通过遥望西南的表达,深化了对虚名的批判,强调了人们在追求名利时往往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既有情感的深度,又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茅屋萧萧淅水滨:描绘了一个寂静的环境,茅屋和淅淅的水声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岂知身属洛阳尘:表达了对繁华都市生活的无奈与困惑。
- 一家风雪何年尽:反映诗人对未来的无望和对家庭安宁的渴望。
- 二顷田园入梦频: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田园成为他梦中的归宿。
- 高树有巢鸠笑拙:通过高树上的鸠鸟,表现了世俗的嘲讽和自身的无能。
- 空墙无穴鼠嫌贫:描绘了贫困的状况,表现出对生活境遇的无奈。
- 西南遥望肠堪断:诗人通过遥望,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
- 自古虚名只误人:总结思想,批判追求虚名所带来的误导。
修辞手法:本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比如“高树有巢鸠笑拙”,通过鸠鸟的嘲笑来展现对自身处境的讽刺;“虚名只误人”则是对名利的直接批判。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名利生活的反思,它探讨了人在追名逐利过程中所失去的真实与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屋:象征贫困与隐逸。
- 水滨:代表宁静自然。
- 高树与鸠:象征世俗的嘲讽。
- 田园: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
- 虚名:象征空洞的名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怀念的田园面积是多少顷?
- A. 一顷
- B. 二顷
- C. 三顷
- D. 四顷
-
诗中“岂知身属洛阳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家乡的怀念
- B. 对都市生活的无奈
- C. 对名利的渴望
- D. 对自然的向往
-
“自古虚名只误人”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名利可以带来幸福
- B. 追求虚名会导致误导
- C. 名声是无用的
- D. 名利是人生的目标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
- 《秋夕》杜牧
- 《山居秋暝》王维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元好问更加强调了对世俗名利的批判与反思,而陶渊明则更多地描绘了田园的宁静与美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元诗词选》
- 《元好问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