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新卫》
时间: 2025-01-22 12:52: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到新卫
作者:元好问
蝗旱相仍岁已荒,
伶俜十口值还乡。
空令姓字喧时辈,
不救饥寒趋路傍。
行帐马嘶尘澒洞,
空村人去雨淋浪。
河平千里筋骸尽,
更欲驱车上太行。
白话文翻译
再到新卫
蝗灾和干旱相继,年年荒芜,
十口人家,孤苦无依,正值回乡。
空有那姓氏和名号在世人耳边喧嚣,
却不能救助在路边饥寒交迫的人们。
行走中,帐篷下马嘶声声,尘土飞扬,
空村里,村民们已经离去,雨水淋漓。
河流平坦千里,筋疲力尽,
我更想驱车上太行山。
注释
- 蝗旱:蝗虫和干旱,指自然灾害。
- 伶俜:形容孤苦无依的状态。
- 姓字:指人们的名声和身份。
- 趋路傍:指在路边乞讨的人。
- 行帐:指行军中的帐篷。
- 澒洞:形容尘土飞扬的样子。
- 筋骸尽:形容疲惫不堪的状态。
- 太行:太行山,位于中国北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德明,号澄江,金朝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文学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尤其以咏史诗和边塞诗著称。元好问在金朝后期,社会动荡,民生困苦,他的作品常常反映时代的悲剧与民众的苦难。
创作背景
《再到新卫》写于金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农民遭受自然灾害,生计艰难。诗中描绘了蝗虫和干旱带来的荒凉,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民众困境的关注。
诗歌鉴赏
《再到新卫》是元好问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佳作。全诗以苍凉而悲怆的笔调,描绘了蝗灾和干旱交替带来的荒凉与困苦。开篇以“蝗旱相仍岁已荒”点明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展现了农田的凋敝和民众的无奈。诗中“伶俜十口值还乡”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家庭的思考。
接下来的“空令姓字喧时辈”,则是对世俗名利的讽刺,强调在饥寒交迫的现实面前,名声和地位都是无用的。诗人通过“行帐马嘶尘澒洞”的描写,展示了行军的艰辛与困苦。最后两句“河平千里筋骸尽,更欲驱车上太行”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流露出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
整首诗充满了对时代苦难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关怀的温暖,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以及对人们生存现状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蝗旱相仍岁已荒:蝗虫和干旱相继而至,年年都荒芜。
- 伶俜十口值还乡:十口人家,孤苦无依,正值回乡。
- 空令姓字喧时辈:空有名声和身份在世人耳边喧嚣。
- 不救饥寒趋路傍:却不能救助在路边饥寒交迫的人们。
- 行帐马嘶尘澒洞:行军中,马儿嘶鸣,尘土飞扬。
- 空村人去雨淋浪:空村里,村民们已离去,雨水淋漓。
- 河平千里筋骸尽:河流平坦千里,筋疲力尽。
- 更欲驱车上太行:我更想驱车上太行山。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姓字喧”和“饥寒”突显名声的无用。
- 拟人:将马的嘶鸣赋予情感,增强画面感。
- 夸张:描绘荒芜景象夸张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对家乡的思念,同时对世俗名利的冷嘲热讽,体现了诗人对人性与生存艰辛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蝗虫:象征自然灾害,代表着人民的苦难。
- 干旱:象征土地的荒芜与人们的无奈。
- 空村:象征人们流离失所的现实。
- 太行山:象征着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a) 洪水
b) 蝗灾和干旱
c) 风暴 -
诗人对名声和身份采取了什么态度? a) 崇拜
b) 讽刺
c) 无所谓 -
“空村人去雨淋浪”中“雨淋浪”描绘了什么状态? a) 安详
b) 淋漓尽致的悲凉
c) 快乐
答案
- b) 蝗灾和干旱
- b) 讽刺
- b) 淋漓尽致的悲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津》:李白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诗词对比
《春望》(杜甫)与《再到新卫》都表现了对国家动荡、自然灾害的关注。前者通过对春天的描写传达了对未来的渴望,而元好问则更着眼于个人和民众的困境。
参考资料
- 《元好问诗词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