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叶红於染,吹花落更馨。
平江行诘曲,小径夹葱青。
度鸟开愁眼,遥山入画屏。
畏人惟可饮,从俗郤须醒。
白话文翻译:
霜打过的叶子比染的还要红,随风飘落的花朵更加芬芳。
在平江的小路上曲折而行,两旁小径绿意盎然。
飞鸟掠过,眼中带着愁苦,远山如画般映入眼帘。
怕是人们只会饮酒,想要从世俗中醒悟却困难重重。
注释:
- 霜叶:指秋天霜打后的红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吹花:春风中花瓣飘落,描绘出自然之美。
- 平江:指平江地区,风景如画的地方。
- 度鸟:飞鸟掠过,可能暗指自由与忧愁。
- 畏人:害怕他人,暗指对世俗的无奈。
典故解析:
此诗中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俗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字公辅,号白石,宋代诗人,曾任官职,后因宦海沉浮而隐居。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以自然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世态炎凉。
创作背景:
《野望》创作于诗人隐居期间,体现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厌倦。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自然美的场景,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出秋冬交替时节的独特魅力。开篇用“霜叶红於染”引入,生动地表现了秋叶的色彩之美,接着“吹花落更馨”则描绘了花瓣随风飘落的柔美情景。诗人通过身边的景物,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在空间结构上,诗文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感觉,从近景的霜叶、花瓣到远处的山景,最后又回归到人心的思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象框架。最后一句“畏人惟可饮”则引发了对人情世故的思考,暗示着在世俗的纷扰中,诗人选择了隐逸和反思,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霜叶红於染:用霜打过的红叶与人工染色的红叶作比较,突显自然的鲜艳。
- 吹花落更馨:花瓣随风飘落,散发着更浓郁的香气,传达出自然的生动与优美。
- 平江行诘曲:在平江的曲折小道上行走,给人一种悠远的感觉。
- 小径夹葱青:两旁的小路都是葱郁的绿色,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度鸟开愁眼:飞鸟掠过,眼神中透露出愁苦,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
- 遥山入画屏:远山如同画卷般映入眼帘,描绘出优雅的自然风光。
- 畏人惟可饮:对他人感到敬畏,隐喻人们只愿沉溺于饮酒之中。
- 从俗郤须醒:想要从世俗中清醒过来却很难,表达出对世俗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霜叶与染叶比较,强调自然的美。
- 拟人:飞鸟愁眼,赋予鸟类情感。
- 对仗:如“霜叶红於染,吹花落更馨”,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展现了在纷扰的世界中对宁静的向往和对自我内心的追寻。
意象分析:
- 霜叶: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自然的变化。
- 花瓣:代表着美好和生活的芬芳。
- 飞鸟:象征自由与忧愁。
- 远山:寓意着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霜叶比什么更红?
- A) 染叶
- B) 绿叶
- C) 黄叶
- D) 白叶
-
诗中提到的“平江”代表什么?
- A) 城市
- B) 河流
- C) 地区
- D) 山脉
-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功名的渴望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反思
- C) 对爱情的追求
- D) 对友谊的珍视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陈师道《野望》: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杜甫更侧重于现实的忧虑,而陈师道则偏向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王维《鹿柴》与陈师道《野望》:二者均以自然为题材,但王维的诗中更多的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陈师道则更加强调对世俗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陈师道诗文集》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野望》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