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堂春 仿山谷体咏烛》
时间: 2025-01-11 08:37: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更无人处照无眠,宵长越显愁笺。
一生替泪已堪怜,何事化空烟。
故事玉堂都渺,旧情尘箧难捐。
何如萧寺伴枯禅,笼去访秋山。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无人陪伴的地方,烛光照亮我不眠的夜晚,漫漫长夜愈发显露我的愁苦。
我这一生因泪水而倍感可怜,究竟是什么将我化作空中的烟雾呢?
往日的故事在玉堂内已变得渺小,旧情在尘封的匣子里难以舍弃。
不如去那萧条的寺庙陪伴枯禅,带走我对秋山的思访。
注释:
- 更无人处:更是更加,无人之处,表示孤寂的环境。
- 照无眠:烛光照亮我无眠的夜晚。
- 宵长越显愁笺:漫长的夜晚愈加显露出我的愁苦。
- 替泪已堪怜:因泪水而感到可怜,替泪指代泪水的悲伤。
- 化空烟:化作空中的烟雾,暗喻生命的虚幻。
- 故事玉堂:曾经的故事在玉堂之中,象征着美好回忆。
- 旧情尘箧难捐:旧日情感如同尘封的匣子,难以舍弃。
- 萧寺伴枯禅:去萧条的寺庙陪伴空禅,表达对宁静的向往。
- 访秋山:探访秋天的山景,表达对自然的向往和思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曾寿,清代诗人,字君穆,号澄斋,晚号小山,生于明末清初。著有《山谷集》等,诗风清新婉约,擅长山水田园诗,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诗人通过烛光的意象表达孤独感与对过往情感的怀念,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画堂春》以烛光为引子,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愁苦。开篇的“更无人处照无眠”便直接引入了诗人的孤独境地,烛光的微弱使得漫长的夜晚更加沉重。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层层递进,愁绪随着夜色的加深而愈发明显,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诗中提到“一生替泪已堪怜”,不仅是对自己命运的叹息,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接着,诗人回忆往昔,感叹“故事玉堂都渺”,这些曾经美好的记忆如今显得如此渺小,似乎在时光的流逝中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最后,诗人提出“何如萧寺伴枯禅”,这一句表现了他对宁静和内心平和的渴望,选择在寂静的寺庙中寻求解脱,寄情于自然,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整首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和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更无人处照无眠:诗人独自一人,烛光照亮他的夜晚,暗示孤独。
- 宵长越显愁笺:漫漫长夜愈加显露他的愁苦。
- 一生替泪已堪怜:对自己一生的感慨,泪水成了他悲伤的象征。
- 何事化空烟:质问自己,究竟是什么让他的情感如此虚幻。
- 故事玉堂都渺:往日的美好回忆如今显得微不足道。
- 旧情尘箧难捐:旧情难以舍弃,像尘封的物品一样。
- 何如萧寺伴枯禅:向往宁静的寺庙,与空禅为伴。
- 笼去访秋山:渴望在秋山中寻找内心的平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泪水比作可怜的象征,烛光象征孤独。
- 拟人:赋予故事与情感以人性,使其更加生动。
- 对仗:如“旧情尘箧难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孤独与怀旧展开,表现了诗人对失去过往的追忆,以及对内心宁静的渴望。通过烛光、旧情等意象,传达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自然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烛光:象征孤独与思索的氛围。
- 泪水:代表悲伤与无奈。
- 玉堂:象征往昔的美好与回忆。
- 尘箧:暗示难以舍弃的旧情。
- 萧寺与秋山:象征宁静与自然美,表达对内心平和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更无人处照无眠”意指什么? A. 有人陪伴
B. 孤独无助
C. 灯光明亮 -
“何如萧寺伴枯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繁华的向往
B. 对宁静的渴望
C. 对热闹的追求 -
诗中提到的“舊情尘箧”是指什么? A. 新欢
B. 过去的情感
C. 物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往昔的怀念与愁绪,但更侧重于女性的细腻情感。
- 杜甫《月夜忆舍弟》:在孤独与思念中展现了更为深沉的历史背景,情感更加厚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