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史馆资政木石尢公三首》

时间: 2025-01-27 04:06:17

虽云钩二府,终未到头听。

密勿多中赤,淹留了汗青,谗能离主眷,史果有天刑。

太息崇儒世,申公不在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史馆资政木石尢公三首》

虽云钩二府,终未到头听。
密勿多中赤,淹留了汗青。
谗能离主眷,史果有天刑。
太息崇儒世,申公不在廷。

白话文翻译:

虽然说要钩住两个府的事情,但最终仍未能听到全貌。
千万不要多加猜测,免得留下汗青上的污点。
谗言能够使君主失去恩宠,历史果然有其惩罚。
我不禁感叹,崇尚儒学的时代,申公(申包胥)已经不在朝廷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钩二府:指的是钩住(了解)两个府的事情,可能指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运作。
  • 汗青:指历史,汗青原指古代用汗水写成的青竹简,后用以泛指史书。
  • :谗言,指诽谤、谗害的言辞。
  • 申公:指申包胥,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谋士,以忠诚和智慧著称。

典故解析:

  • 申包胥不在廷:指的是申包胥作为儒者,若在朝廷,则可有助于国家的治理。历史上申包胥以谏言闻名,诗中提及其不在,暗示当今政治中失去理智和道德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天池,南宋时期诗人,以词、诗见长。他的文学风格严谨,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社会不安的时期。诗人以此诗表达对当时政治的忧虑,以及对辞章中谗言的警惕,显示出对历史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挽史馆资政木石尢公三首》是一首深具政治隐喻和历史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当下政治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敬畏。开篇提到“钩二府”,即暗示对权力结构的关注,表达了对真相的渴求。然而,紧接着的“终未到头听”,则表明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真相往往难以揭示。诗中提到的“密勿多中赤”,则是对谣言与误解的警惕,意在提醒读者应当保持理智与清醒。

整首诗透过对谗言的批判,提出了历史的惩罚观念,暗示当代政治中的不良风气可能会遭到历史的审判。最后一句“太息崇儒世,申公不在廷”则是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表现出对人才流失和理想破灭的惋惜,表达了对儒家精神的崇尚和对社会现状的失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虽云钩二府,终未到头听。
    诗人开篇提到对两个府(中央与地方)的关注,表明了对政治局势的渴望了解,但最终却未能听到真相,暗喻政治的复杂与隐秘。

  2. 密勿多中赤,淹留了汗青。
    这里警告不要随意传播谣言,避免对历史产生不良影响,强调历史的严肃性与重要性。

  3. 谗能离主眷,史果有天刑。
    谗言可以使君主失去宠爱,历史有其公正的惩罚,反映了诗人对谗言的深恶痛绝以及对历史正义的信仰。

  4. 太息崇儒世,申公不在廷。
    最后感叹当今社会崇尚儒学的理想已经不再,申包胥这样的贤者也已离去,表达了对社会人才匮乏的忧虑。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采用对仗,如“钩二府”和“到头听”,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历史比作青竹简,增加了诗的意象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历史和政治的反思,揭示了谗言对政治的危害,以及对贤者不在的惋惜,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对真相的探求。
  • 汗青:代表历史,隐喻对历史的尊重与警醒。
  • 谗言:象征政治斗争中的阴暗面。
  • 申公:象征理想中的贤者与正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申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申包胥
    B. 申屠
    C. 申明

  2. 诗人对“谗言”的态度是:
    A. 赞同
    B. 否定
    C. 不关心

  3. “钩二府”中的“钩”是什么意思?
    A. 钩住
    B. 钩子
    C. 钩鱼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可对比刘克庄的诗作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关注历史与政治的反思,后者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人生哲学,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风格特征。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文观止》
  • 《刘克庄年谱》
  •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