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
作者: 吴融 〔唐代〕
染亦不可成,画亦不可得。苌弘未死时,应无此颜色。
白话文翻译:
这草的颜色,无论是用染料染也无法得到,画也无法描绘。苌弘未去世时,这样的颜色应该是不存在的。
注释:
- 染:指染色,用染料给物体上色。
- 画:指用笔描绘。
- 苌弘:唐代著名的诗人,因其在草的描写上有很高的造诣而著称。
- 颜色:指草的颜色,这里可能暗指草的自然色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融是唐代的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植物,尤其以草的描写闻名。他的诗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草》这首诗可能是在吴融观察自然时产生的灵感,诗中表达了对草本色的独特理解与欣赏。诗人通过对草的描写,传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诗歌鉴赏:
《草》这首诗通过对草的颜色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开头的两句“染亦不可成,画亦不可得”,直接表达了草的颜色无法通过人工手段再现的观点,既体现了对自然色彩的敬畏,也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无力。这种无力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虽有尝试但始终无法完全掌控。接下来的“苌弘未死时,应无此颜色”则引入了历史人物苌弘,暗示了草的颜色是与时代、与生物的存在息息相关的。这种历史的深度使得诗歌不仅限于表面,更引发读者对时间与自然的联想。这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包蕴着丰富的哲理,令人在细细品味中感受到自然的神秘与美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染亦不可成:即便使用染料,也无法完全再现草的颜色,强调了自然的独特与不可复制。
- 画亦不可得:即使用画笔描绘,也无法捕捉草的真实色彩,表达了艺术的局限性。
- 苌弘未死时:提到苌弘,暗示其对草的描写曾经是多么真实与生动。
- 应无此颜色:草的颜色与苌弘的存在有关,暗含了生命的短暂与变迁。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染”和“画”形成对比,强调自然的原始状态与人类创造的局限。
- 暗喻:草的颜色暗喻生命的真实与美好,是一种对自然的呼唤。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草的颜色探讨自然的真实与人类的局限,表达了对生命、自然的尊重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象征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纯粹。
- 颜色:代表着自然的真实与变迁。
- 苌弘:作为历史人物,象征着文化传承与艺术的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染”是指什么?
- A. 用水洗涤
- B. 用染料上色
- C. 用火烧灼
- D. 用刀切割
-
“苌弘未死时”的意思是?
- A. 苌弘生前的草
- B. 苌弘的死亡
- C. 苌弘的艺术成就
- D. 草的颜色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吴融的《草》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但吴融更侧重于对草本色的独特感悟,而王维则通过山水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