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二首》
时间: 2025-02-04 16:16: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棠二首
作者:吴融〔唐代〕
太尉园林两树春,
年年奔走探花人。
今来独倚荆山看,
回首长安落战尘。
云绽霞铺锦水头,
占春颜色最风流。
若教更近天街种,
马上多逢醉五侯。
白话文翻译:
太尉的园林里春天盛开着两棵海棠树,
年年都有许多人前来探访花朵。
今天我独自倚着荆山观看,
回首长安,尘土飞扬,仿佛落下了战争的阴影。
云彩绽放,霞光铺展在锦绣的水面,
在春天的色彩中显得最为风流。
如果能够在更靠近天街的地方种下它,
我希望在马上能多遇到那些醉酒的五侯。
注释:
- 太尉:唐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 荆山:可能指代某个具体的山名,或象征一种孤独的心情。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代表繁华与历史。
- 五侯:指的是五位显赫的贵族,象征权势与富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融(约760—835年),字季才,唐代诗人,生于襄阳,后居长安,以其诗词清新、意境深远著称。吴融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以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时期,国家政治动荡,诗人通过海棠树的描绘,反映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海棠二首》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的抒情诗,诗人通过描绘海棠花的美丽,传达了对春天的向往与对往日繁华的追忆。开头两句提到了太尉园林中海棠树的盛开,暗示着这里曾经是人们赏花的热闹场所,反映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然而,接下来的“回首长安落战尘”,则转折出一种沉重的心情,长安虽为繁华之地,却因战乱而蒙上阴影,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四句通过对云彩、霞光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动,而“占春颜色最风流”则将海棠的美丽升华到一种理想化的境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把海棠种植在更靠近天街的地方,若能够与权贵们一同欢聚,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是对现实中孤独与无奈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海棠这一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往昔繁华的怀念,情感层次丰富,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太尉园林两树春”:描绘春天的太尉园林中盛开的两棵海棠树。
- “年年奔走探花人”:强调每年都有众多赏花的人前来。
- “今来独倚荆山看”:诗人此时独自倚靠在荆山上,带有一丝孤独感。
- “回首长安落战尘”:回望长安,感受到战乱带来的伤痛与沧桑。
- “云绽霞铺锦水头”:描绘春天的美景,云彩绽放、霞光铺展在水面上。
- “占春颜色最风流”:海棠在春天的色彩中显得最为风流倜傥。
- “若教更近天街种”:如果能够在更靠近天街的地方种植海棠。
- “马上多逢醉五侯”:希望能在马背上多遇到那些醉酒的贵族,表达对欢聚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棠花比作春天的象征,体现出生命力。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如“云绽霞铺”和“锦水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使得诗句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感伤,通过海棠花的美丽映衬出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繁华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棠:象征春天、美丽和繁荣。
- 长安:象征历史、繁华与沧桑。
- 荆山:象征孤独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海棠二首》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吴融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着什么?
- A. 战乱
- B. 繁华
- C. 孤独
- D. 乡愁
-
“云绽霞铺锦水头”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A. 比喻
- B. 对仗
- C. 拟人
- D. 排比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海棠春睡》——白居易
- 《桃花扇底江南水》——李煜
诗词对比:
- 吴融的《海棠二首》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首诗均描绘了自然景物,但吴融侧重于春天的美好与现实的感伤,而李白则通过夜泊的孤独反思人生的短暂与历史的变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