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百花》

时间: 2025-01-11 15:07:38

欹枕浑无心绪。

愁杀春天难曙。

画帘清月光斜,官舍寒梅香度。

回想当年,阁上藜火初红,掌底笔花方吐。

半榻闻鸡处。

五柳当门,秉烛曾消酒赋。

风岩月岫,梦中愿寻归路。

何事今宵,黄紬被里扶头,只听闽山钟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斗百花
作者:陆求可〔清代〕

欹枕浑无心绪。愁杀春天难曙。
画帘清月光斜,官舍寒梅香度。
回想当年,阁上藜火初红,
掌底笔花方吐。半榻闻鸡处。
五柳当门,秉烛曾消酒赋。
风岩月岫,梦中愿寻归路。
何事今宵,黄紬被里扶头,
只听闽山钟鼓。

白话文翻译:

我斜靠在枕头上,心中毫无绪意,
愁苦得春天都难以破晓。
画帘外清冷的月光斜洒,
官舍的寒梅香飘散在空气中。
回想当年,阁楼上火光初映,
我手下的笔墨刚刚绽放。
我半躺在床上,听到鸡鸣声。
五柳树在门前,曾点燃蜡烛吟诗赋词。
在风岩月岫之间,梦中我渴望寻找归路。
今夜为何如此,黄绸被子下我扶起头,
只听得闽山的钟声和鼓声。

注释:

  • :斜靠。
  • 心绪:心情和情绪。
  • 愁杀:形容非常忧愁。
  • 画帘:装饰性的帘子。
  • 寒梅:冬天盛开的梅花,象征坚韧。
  • 阁上:高楼或阁楼。
  • 藜火:指用藜草烧的火,隐喻温暖。
  • 五柳:指五棵柳树,常用于抒情。
  • 秉烛:点燃蜡烛。
  • 闽山:指闽地的山,可能是作者的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求可,清代诗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因家境贫困,早年游历,后居于福建,作品多表现乡愁与人生感悟,其风格清新隽永。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天,正值作者对往昔生活的追忆,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光阴流逝的无奈。诗中还融入了个人的情感、自然景色及文化记忆,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斗百花》是一首充满抒情的古诗,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往昔的怀念。诗的开头便带有一种失落的情绪,"欹枕浑无心绪"一语道出了诗人心境的烦闷与无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然而诗人却感到"愁杀春天难曙",这反映出他内心的孤寂与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画帘清月光斜,官舍寒梅香度"展现出春日夜晚的宁静。梅花在寒冬中绽放,象征着坚韧与希望,诗人似乎在这宁静中找到了些微的慰藉。

"回想当年,阁上藜火初红,掌底笔花方吐"一句,则是对往昔的追忆,藜火与笔花的描绘不仅是对青春的缅怀,更是对生活的热爱。接下来“半榻闻鸡处”展现了诗人宁静的生活场景,通过夜晚的鸡鸣声引入新的一天,暗含生活的希望。

最后几句则是对梦境与归属的思考,"何事今宵"表达了对当下的迷茫与对未来的渴望,这种情感的纠葛与反思,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深邃而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诗人自述内心无所寄托,心绪纷乱。
  • 第二句:表达对春天的期待与忧愁交织。
  • 第三、四句:描写夜晚的清幽,暗示梅花的香气与春意。
  • 第五、六句: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藜火与笔花象征创作的激情。
  • 第七、八句:在风岩月岫中,暗示对归途的渴望与人生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情感。
  • 对仗:如“风岩月岫”,加强了韵律感。
  • 象征:寒梅象征着坚韧,藜火象征温暖与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与个人的感情,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盼,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生命与希望的象征。
  • 寒梅:坚韧与美丽的结合。
  • 藜火:温暖与青春的象征。
  • 月光:宁静与思考的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寒梅”象征什么? A. 坚韧 B. 哀伤 C. 快乐
  2. “欹枕浑无心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烦闷 C. 希望
  3. 诗中提到的“藜火”可以代表什么? A. 温暖 B. 灭亡 C. 分离

答案

  1. A. 坚韧
  2. B. 烦闷
  3. A. 温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陆求可的《斗百花》与王维的《鸟鸣涧》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但前者更多地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无奈,而后者则展现了一种闲适与宁静的心境,反映出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变化。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陆求可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