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汀芳草夕阳斜,长恨春时不在家。昨夜月明诗梦醒,子规啼尽杜鹃花。
白话文翻译:
满是芳草的湖汀,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迷人,我常常怨恨春天的时候没有在家。昨夜明亮的月光中,我在诗梦中醒来,听到子规鸟鸣叫,直到杜鹃花的花期已尽。
注释:
- 满汀:指满是水草的地方,汀是水边的沙洲或小岛。
- 芳草:指芬芳的青草,象征生机和美好。
- 夕阳斜:夕阳西下的光景,营造出一种温柔而惆怅的氛围。
- 长恨:长久的怨恨,表达对往事的怀念。
- 春时不在家:意指春天没有在自己身边,表达对时光的留恋和遗憾。
- 昨夜月明:昨夜月光明亮,使人容易沉浸在梦中。
- 诗梦醒:醒来时仍挂念诗意和梦境。
- 子规:指杜鹃鸟,古人用其叫声来象征离别和哀伤。
- 啼尽:鸣叫结束,暗示时间的流逝。
典故解析:
- 子规:在古代文学中,子规常用来象征离别和忧伤,尤其是在春天和夏天时,常被用来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 杜鹃花:杜鹃花的花期与杜鹃鸟的鸣叫相伴,寓意着春天的结束与夏天的来临,也常与离别和哀愁相关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嵩,明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精致的语言著称。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范嵩游历太平府之时,正值春夏交替之际,诗人怀念春天的美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游子孤独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过太平府有感 其一》是一首充满感伤的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怨恨和对家乡的思念。开篇以“满汀芳草夕阳斜”引入,描绘了春天夕阳下的美丽景象,然而这种美丽却因“长恨春时不在家”而蒙上了一层忧伤。诗人心中对春天的怀念与怨恨交织,反映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无奈。接着,诗人通过“昨夜月明诗梦醒”,表现了对诗意生活的追求和对梦境的留恋。最后一句“子规啼尽杜鹃花”更是将时光的流逝与离别情感推向高潮,子规鸟的鸣叫成为了对自然的呼应,也象征着春天的结束和对过往的无尽思念。整首诗在清丽的意象中融入了深刻的情感,既有自然的美感,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满汀芳草夕阳斜:
- 描绘了一个春天傍晚的景象,水边的草地被夕阳照耀,充满生机。
-
长恨春时不在家:
- 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和对未能在家中享受春光的惋惜。
-
昨夜月明诗梦醒:
- 昨夜的明月照耀下,诗人沉浸在梦中的情景,醒来时却感到孤独。
-
子规啼尽杜鹃花:
- 子规鸟的鸣叫声结束了,暗示春天的过去,杜鹃花的凋谢也象征着美好的时光已逝。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子规”与“杜鹃花”象征春天的离去。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称,从美景到感伤,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得景物更具情感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的美景为引,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体现了游子的孤独与对美好回忆的深切怀念。
意象分析:
- 芳草:象征生机和青春的美好。
- 夕阳:代表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子规:与离别、哀伤相关,暗示人生的苦涩。
- 杜鹃花:象征春天的结束和美好时光的逝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满汀芳草”指的是: a) 春天的美丽景色 b) 秋天的落叶 c) 冬天的寒冷 d) 夏天的炎热
-
“长恨春时不在家”中“长恨”的意思是: a) 短暂的快乐 b) 长久的怨恨 c) 短暂的遗憾 d) 暂时的高兴
-
诗中提到的“子规”象征着: a) 离别和忧伤 b) 欢乐和快乐 c) 安宁和宁静 d) 富贵和荣华
答案:
- a) 春天的美丽景色
- b) 长久的怨恨
- a) 离别和忧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达对春天的感慨,但更加强调国事的忧愁。
- 《山中杂诗》:王维在自然景色中体现出一种宁静的心境,与范嵩的感伤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