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殿院次公 其三》
时间: 2025-01-10 22:56: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衰翁大半白髭须,
活到明年六十馀。
未死须为治河说,
此生难就赈饥书。
西庵共坐诸僧榻,
南郭亲逢大使车。
记得偶同诗韵否,
淮东使者亦嗟歔。
白话文翻译:
这位衰老的老翁大半头发和胡须白了,
活到明年已满六十岁。
在我还没死之前,还是要谈谈治河的事,
这一生难以写出救济饥荒的书信。
我与一众僧人共坐于西庵的榻上,
在南郭偶遇大使的车队。
记得曾有过同吟诗韵的经历吗?
淮东的使者也在感叹和叹息。
注释:
- 衰翁:衰老的老人。
- 白髭须:白色的胡须。
- 治河:指关于治理河流的事务。
- 赈饥书:指写作救济饥荒的书信。
- 西庵:西边的庵堂,僧人的居所。
- 南郭:南边的郊外,指的是南郭地区。
- 诗韵:诗的韵律、风格。
- 淮东使者:来自淮东地区的使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积,宋代诗人,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描绘人生百态,关心社会民生,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他的诗歌常呈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特别是对老年与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作者年老之际,面对人生的衰老与无奈,表达了他对治河和救济的关心。诗中反映了社会困境与个人责任感,显示出对国家、民族的忧虑。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描绘衰老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时间的思考。开头的“衰翁大半白髭须”直接引入主题,展现了老年的无奈与智慧的沉淀。接着提到“活到明年六十馀”,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老翁虽已年迈,依然不忘“治河”的责任,体现了对社会的关心与责任感。接下来的“此生难就赈饥书”则是对个人能力的自我反思,感到自己在拯救众生的使命上无能为力。
在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与僧人共坐的闲适场景,和偶遇使者的经历,这些细节在平静中流露出人情世故的温暖与冷漠交织。最后一句“记得偶同诗韵否,淮东使者亦嗟歔”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表达了对往昔诗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叹息,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情谊的珍惜。
整首诗在对比中呈现出老年人与年轻时的生活状态,感悟与责任的交织,情感深沉而真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衰翁大半白髭须:描绘老人的形象,强调衰老的特征。
- 活到明年六十馀:表明自己的年龄,感叹生命的流逝。
- 未死须为治河说:即使临近死亡,也要谈论治理河流的重要性,显示出对国家的责任感。
- 此生难就赈饥书:感到自己无法完成救济的使命,表达无奈。
- 西庵共坐诸僧榻:描绘与僧人共处的宁静场景,带有一丝安宁。
- 南郭亲逢大使车:与大使相遇,体现出社会交往的层面。
- 记得偶同诗韵否:回忆与朋友的往事,带有感慨。
- 淮东使者亦嗟歔:淮东的使者也在感叹,表达共同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老年与年轻的对比,强化生命的无常。
- 拟人:将使者的感叹赋予人性,增强情感的传递。
- 比喻:将责任与使命比作书信,形象化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个人的衰老与责任,展现了对社会现状的关心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传递出一种对生命和时间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衰翁:象征着老年的智慧与无奈。
- 白髭须:代表过去的岁月与经历。
- 治河:象征着社会责任与使命。
- 赈饥书:代表着对民生困境的关注。
- 西庵、南郭:象征着安静与世俗的交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衰翁”指的是: A. 年轻人
B. 老年人
C. 小孩
D. 青年 -
诗人提到的“治河”主要指的是: A. 治理河流的事务
B. 钓鱼
C. 游泳
D. 造船 -
“淮东使者亦嗟歔”中“嗟歔”表示: A. 欢笑
B. 感叹与叹息
C. 生气
D. 忧虑
答案: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描绘人生感悟,情感细腻。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诗词对比:
- 徐积的《上林殿院次公其三》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表现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注,但徐积更侧重于个人的感受与无奈,而杜甫则强调社会动荡带来的影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以上是对《上林殿院次公其三》的全面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