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避居东乡感赋 其三》
时间: 2025-01-24 06:46: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桃源何处独伥伥,咫尺烽烟隔故乡。 恶梦每疑逢黑劫,微官也似熟黄粱。 饥寒我愧陈无已,忧乐谁知杜季良。 身世那堪追子美,咏诗独立太苍茫。
白话文翻译:
桃源在哪里我独自惶惶,尽管相隔不远,却被烽烟隔绝了故乡。 每个恶梦我都怀疑会遭遇黑暗的劫难,微薄的官职仿佛也像那熟悉的黄粱美梦。 饥寒交迫让我感到愧疚,忧愁与快乐又有谁能理解我如杜甫那般的处境呢? 身世又怎能忍心追逐像子美(李白)那样的豪情,独自吟咏诗篇,心中却感到一片苍茫。
注释:
- 桃源: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象征理想中的美好生活。
- 烽烟:指战火,暗示与故乡的隔绝。
- 黑劫:指梦中的灾难,寓意内心的恐惧。
- 微官:指低级官职,表明个人地位的渺小。
- 黄粱:出自《庄子》,比喻虚幻的美梦。
- 杜季良:杜甫的字,常以其忧国忧民的形象被称颂。
- 子美:李白的别号,象征着才华横溢的诗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翃(约1640-约1710),清代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因政治原因屡遭贬谪,生活困苦。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社会时局的关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初冬,顾翃在东乡的避居生活中,感受到家乡战乱的烽烟与自身的孤独,诗中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示了作者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的孤独与无奈。开篇以"桃源何处"引入,设定了一个理想生活的追求,而"烽烟隔故乡"则将现实的苦涩和对家乡的思念对比鲜明。诗中"恶梦每疑逢黑劫"的描写,不仅揭示了作者心中的恐惧与焦虑,也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在"饥寒我愧陈无已"中,顾翃表达了对自己微薄官职的无奈和对生活困境的自责。杜甫的忧愁与快乐在他心中交织,显现出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最后两句极具哲理,身世的追逐和孤独的吟咏让人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索与无尽的苍茫。
整体上,这首诗以清丽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以及对家乡和人生的深切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桃源何处独伥伥:问理想的桃花源究竟在何方,自己却孤独无依。
- 咫尺烽烟隔故乡:虽然近在咫尺,却被战火隔绝了与故乡的联系。
- 恶梦每疑逢黑劫:每个噩梦让我担心会遭遇更大的灾难。
- 微官也似熟黄粱:微薄的官职就像是那虚幻的美梦,难以实现。
- 饥寒我愧陈无已:对自己身处困境感到愧疚。
- 忧乐谁知杜季良:忧愁和快乐又有谁能理解我,如同杜甫那样的心境?
- 身世那堪追子美:对身世的追逐与李白的豪情形成鲜明对比。
- 咏诗独立太苍茫:独自吟咏诗篇,心中却感到无尽的苍茫与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官职比作“熟黄粱”,暗示其虚幻与无用。
- 对仗:如“忧乐谁知”和“饥寒我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次使用“每”字,增强了情感的递进与强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现实困境的无奈,揭示了在动荡社会中个体的孤独与无助,同时也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自我命运的探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源:象征着理想与幸福。
- 烽烟:代表着战争与动乱,隔离了诗人与故乡的联系。
- 黄粱:象征着虚幻的梦想与现实的落差。
- 杜季良:代表着古代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刻认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桃源”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生活
- C. 战争
- D. 乡愁
-
诗中提到的“微官”指的是什么?
- A. 大官
- B. 低级官职
- C. 文人
- D. 农民
-
诗中“黄粱”比喻什么?
- A. 现实
- B. 理想
- C. 美梦
- D. 痛苦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可以将顾翃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杜甫同样在动乱之中感受到家国的忧虑,二者都反映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但顾翃更显孤独与苍茫,杜甫则在忧国的情感中表现出更多的责任感与历史感。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入理解两位诗人对时代的不同反应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全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美: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