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村居 其二
作者: 顾翃 〔清代〕
生事风前叶,人情屋上乌。
苍生犹有劫,群盗尚稽诛。
鼓枻逢渔父,缨冠笑腐儒。
宵来望天末,云气正模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景象,表达了对人间疾苦的感慨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诗的前两句提到,生活在风中摇曳的树叶,以及屋顶上栖息的乌鸦,暗示了人们在动荡中生活的艰辛与不安。接着,诗人提到苍生仍有劫难,社会动荡,盗贼仍未被消灭,反映了对社会治安的忧虑。后两句通过与渔夫的相遇和对腐朽读书人的嘲讽,展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冷漠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则描绘了夜晚的模糊云气,给人以一种朦胧不清的感觉,仿佛在隐喻未来的不可知。
注释
生事:指生活中的琐事、纷争。
风前叶:风中的树叶,暗示生命的脆弱与动荡。
人情屋上乌:屋顶上的乌鸦,象征人们对生活的无奈。
苍生犹有劫:苍生指百姓,犹有劫难,表示社会的动荡不安。
群盗尚稽诛:盗贼尚未被讨伐,暗示社会治安不宁。
鼓枻:指划船的动作,渔父寓意普通劳动者。
缨冠笑腐儒:指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士人,表现出对他们的讽刺。
宵来望天末:夜晚仰望天边,表现孤独与思考。
云气正模糊:云雾弥漫,象征未来的迷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翃,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描写乡村生活和社会现象著称。他的诗多关注民生疾苦,风格质朴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通过描绘乡村的风景,反映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与批判。
诗歌鉴赏
《村居 其二》是一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人们在风雨飘摇的环境中生存的艰辛。首句“生事风前叶”,描绘了在风中摇曳的树叶,既象征生命的脆弱,又暗示了生活的风波。而“人情屋上乌”则通过乌鸦这一意象,传达出人们对生活状态的无奈和忧愁。
接下来的“苍生犹有劫,群盗尚稽诛”则直接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苍生之苦犹在,盗贼仍未被讨伐,反映出社会治安的混乱。这种忧虑与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深沉。
“鼓枻逢渔父,缨冠笑腐儒”的对比,展示了诗人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思考。渔父象征着简单的生活,而“缨冠”的腐儒则代表着世俗的名利与虚伪。诗人在此发出对世俗功名的讽刺,表现出对真实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宵来望天末,云气正模糊”以夜晚的模糊云气结束,带有一种哲学的思考,暗示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迷茫。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情的细腻观察,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生事风前叶:自然界的叶子在风中摇曳,象征人们的生活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 人情屋上乌:乌鸦栖息在屋顶上,暗示人们对生活的无奈与悲哀。
- 苍生犹有劫:百姓仍在遭受灾难,强调社会的不安定。
- 群盗尚稽诛:盗贼尚未被消灭,反映社会治安的混乱。
- 鼓枻逢渔父:与渔夫相遇,代表简单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 缨冠笑腐儒:讽刺追求功名利禄的士人,表现出对他们的轻蔑。
- 宵来望天末:夜晚仰望天空,表现出孤独与思考。
- 云气正模糊:云雾弥漫,象征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人情屋上乌”,将乌鸦比作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 对仗:如“鼓枻逢渔父,缨冠笑腐儒”,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树叶在风中的摇曳,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情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忧虑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人间疾苦的同情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前叶:象征生命的脆弱与不安。
- 屋上乌:暗示人们对生活的无奈。
- 渔父:代表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 缨冠:象征世俗的功名与虚荣。
- 云气:暗示未来的迷茫与不可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生事风前叶”中“生事”的意思是?
A. 生活琐事
B. 生病
C. 生意
D. 生气 -
诗中提到的“缨冠”指的是?
A. 渔夫
B. 腐儒
C. 盗贼
D. 农民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人间疾苦的同情
C. 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D. 对人生的无奈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与人情,展现质朴而深刻的情感。
- 陶渊明《饮酒》:表达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名利的排斥。
诗词对比:
- 顾翃的《村居 其二》与杜甫的《春望》都关注社会动荡与人间疾苦,但顾翃更侧重于乡村生活的描绘,而杜甫则表现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评传》
- 《唐宋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