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远山细腻近山粗,别处求粗也则无。
更向远山山外看,教君病眼一双枯。
白话文翻译:
远处的山显得细腻,而近处的山则粗犷;若要在别处找到粗犷的山,也是不可能的。再向远山之外看去,仿佛让你这双病眼更加干枯无神。
注释:
- 细腻:形容远山的轮廓柔和细致。
- 粗:形容近山的轮廓粗犷、轮廓分明。
- 求粗:追求粗犷的风景。
- 病眼:指眼睛因病而显得无神或干枯。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远山”和“近山”的对比常用于诗词中,象征着人们对理想与现实的追求,以及视觉和内心感受的矛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描写自然景物,擅长用细腻的笔触刻画生活的细节,同时也反映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山景,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远山”和“近山”对比为主线,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诗中“远山细腻”与“近山粗”的对比,不仅刻画了山的形态,更隐喻了人生的不同阶段。远处的山象征着理想与美好,而近处的山则代表了现实的粗糙与无奈。
“别处求粗也则无”一句,通过否定的方式,强调了在他处无法找到与近山粗犷相似的景象,这种孤独感与失落感在诗中愈发明显。最后一句“教君病眼一双枯”,将个人的感受与自然景色紧密相连,表达了作者因眼病而无法欣赏美景的无奈与悲哀,折射出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现实的残酷。
整首诗在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令读者在简洁的字句中感受到一种深远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山细腻近山粗:作者描绘了两种不同的山景,远山给人以细致优美的感觉,而近山则显得粗犷,更具力量感。
- 别处求粗也则无:强调在其他地方求得粗犷的景物是徒劳的,仿佛失去了方向感。
- 更向远山山外看:诗人向远处的山外眺望,似乎在寻找更广阔的视野。
- 教君病眼一双枯:通过个人的病痛,反映出内心的失落与无法欣赏美景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的细腻与粗犷比作人生的理想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 对仗:诗句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远山象征理想,近山象征现实,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感慨,传达出一种孤独而深远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远山:象征理想、渴望与美好。
- 近山:象征现实、粗糙与无奈。
- 病眼:暗示失去的美好与内心的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远山细腻近山粗”中的“细腻”与“粗”指的是什么? A. 山的颜色
B. 山的形态
C. 山的高度
D. 山的距离 -
诗中“别处求粗也则无”表达了什么含义? A. 其他地方也有粗犷的山
B. 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粗犷的景象
C. 作者不喜欢粗犷的山
D. 诗人在远处看到了粗犷的山 -
诗词中的“病眼”暗示了什么? A. 眼睛的美丽
B. 眼睛的痛苦与无奈
C. 眼睛的疲惫
D. 眼睛的灵动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在杜甫的《望岳》中,诗人同样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更强调了对自然的崇敬与感叹,而杨万里的诗则更侧重个人的感受与内心的纠结。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艺术追求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