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发房溪二首》

时间: 2025-04-28 15:12:09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发房溪二首》
作者: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
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
雨声那得此声清。

白话文翻译

在晴朗的天空下,阳光明媚,
轿子上忽然传来了细雨声。
却原来是松树尖端的霜水滴落,
这雨声怎么能这么清脆呢?

注释

  • 青天白日:晴朗的天气,形容天色晴好。
  • 萧萧:形容雨声细微而清脆。
  • 霜水:指的是早晨凝结在松树上的霜,随着阳光升高而滴落。
  • 声清:声音清澈,表明滴落的霜水声与雨声的清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千江,南宋著名诗人,出生于江西。他以清新自然、形象生动的诗风著称,注重描绘自然景色,常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明发房溪二首》写于诗人游历之际,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观察与深切体悟。诗中描绘的风景与声音,展现了杨万里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大自然的敏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独特感受。开篇用“青天白日十分晴”设置了一个明朗的背景,给人以阳光普照的感觉。然而,正当读者沉浸在晴好的天气中时,轿上却传来了“萧萧”的雨声,令人感到意外与好奇。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巧妙地引出了后文的意象,蕴含着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细微之处。

“却是松梢霜水落”,这句揭示了声音的来源,霜水的滴落代替了雨水,展现了秋冬时节自然界的生动景象。诗的最后一句“雨声那得此声清”,不仅强调了霜水声的清脆,更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这种声音清晰而动听,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思考。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透出一种淡淡的哲理与思索,既有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有对生命细节的敏锐捕捉,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青天白日十分晴:描绘了一个晴朗无云的日子,彰显自然的美好。
  2. 轿上萧萧忽雨声:突如其来的雨声,营造了一种意外的氛围。
  3. 却是松梢霜水落:揭示声音的真实来源,传达了清晨的静谧。
  4. 雨声那得此声清:感叹霜水声的清脆,反衬出自然之美。

修辞手法

  • 对比:晴朗的天气与突然的雨声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声音,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比喻:霜水声比作雨声,突显出细腻的感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细节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细微之处的关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意象分析

  • 青天白日: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雨声/霜水:代表着自然的声音,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松梢:象征着坚韧与清新,体现出自然的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杨万里
    • C. 杜甫
  2. 诗中“萧萧”的声音最有可能来自于:

    • A. 雨水
    • B. 霜水
    • C. 风声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战争的思考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1. B. 杨万里
  2. B. 霜水
  3. B. 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明发房溪二首》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诗人内心情感,但前者更关注思乡之情,后者则是对自然细节的敏锐捕捉。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文选集》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