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至陇城县》

时间: 2025-01-11 10:08:15

数日山林间,嵬眼复倾耳。

烦襟一以换,飘若方外士。

今朝出谷口,已觉俗虑起。

可惜身上衣,斑斑遂尘滓。

回首林下游,何年赤松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至陇城县 文同 〔宋代〕

数日山林间,嵬眼复倾耳。 烦襟一以换,飘若方外士。 今朝出谷口,已觉俗虑起。 可惜身上衣,斑斑遂尘滓。 回首林下游,何年赤松子。

白话文翻译:

在山林间度过了数日,我睁大眼睛,倾耳聆听。 烦闷的心情一扫而空,我仿佛成了超脱世俗的方外之人。 今天早晨走出山谷,已经感觉到世俗的忧虑开始升起。 可惜我身上的衣服,已经斑斑点点沾满了尘土。 回头望向山林中的游历,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那位赤松子。

注释:

  • 嵬眼:睁大眼睛。
  • 倾耳:侧耳倾听。
  • 烦襟:烦闷的心情。
  • 方外士:超脱世俗的人。
  • 俗虑:世俗的忧虑。
  • 斑斑:斑点状。
  • 尘滓:尘土。
  • 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这里可能指诗人向往的隐士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石湖,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旅行途中,即将到达陇城县时所作,表达了对山林生活的留恋和对世俗生活的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同在旅行途中,即将离开山林,进入城市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山林生活的留恋和对即将面对的世俗生活的无奈和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山林与世俗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山林中的宁静与超脱,后两句则反映了诗人对即将面对的世俗生活的忧虑。诗中的“赤松子”象征着诗人向往的隐士生活,而“斑斑遂尘滓”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数日山林间,嵬眼复倾耳。
    • 诗人在山林中度过了数日,睁大眼睛,倾耳倾听,体验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2. 烦襟一以换,飘若方外士。
    • 烦闷的心情一扫而空,诗人仿佛成了超脱世俗的方外之人。
  3. 今朝出谷口,已觉俗虑起。
    • 今天早晨走出山谷,已经感觉到世俗的忧虑开始升起。
  4. 可惜身上衣,斑斑遂尘滓。
    • 可惜我身上的衣服,已经斑斑点点沾满了尘土,象征着即将面对的世俗生活。
  5. 回首林下游,何年赤松子。
    • 回头望向山林中的游历,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那位赤松子,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飘若方外士”比喻诗人超脱世俗的状态。
  • 拟人:“烦襟一以换”将心情拟人化,形象地表达了心情的变化。
  • 对仗:“嵬眼复倾耳”与“烦襟一以换”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即将面对的世俗生活的无奈和忧虑。通过对比山林与世俗的生活,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山林:象征自然与宁静。
  • 方外士:象征超脱世俗的状态。
  • 尘滓:象征世俗生活的污浊。
  • 赤松子:象征隐逸生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赤松子”象征什么? A. 仙人 B. 隐士 C. 山林 D. 尘土
  2. 诗人在山林中的状态是怎样的? A. 烦闷 B. 超脱 C. 忧虑 D. 尘滓
  3. 诗中的“斑斑遂尘滓”形象地描绘了什么? A. 山林 B. 隐士 C. 世俗生活 D. 自然

答案: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文同的《将至陇城县》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文同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即将面对的世俗生活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文同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