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得临池竹应制
作者: 虞世南 〔唐代〕
葱翠梢云质,
垂彩映清池。
波泛含风影,
流摇防露枝。
龙鳞漾嶰谷,
凤翅拂涟漪。
欲识凌冬性,
唯有岁寒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池边竹子生机勃勃的景象。翠绿的竹梢如同云朵般轻盈,竹影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微风吹拂,水面泛起涟漪,竹枝随之摇曳。水波如龙鳞般在幽谷中荡漾,竹叶似凤翅般轻轻拂动水面。要想真正了解竹子的坚韧性格,只有在寒冬中才能看出。
注释:
- 葱翠:形容竹子的青翠色泽。
- 云质:形容竹梢轻盈如云。
- 垂彩:指竹子的鲜艳色彩。
- 映:映照。
- 波泛:水波荡漾。
- 流摇:水流摇动。
- 防露枝:防止露水的竹枝。
- 龙鳞:形容水波的样子。
- 凤翅:形容竹叶轻柔。
- 凌冬性:指竹子在冬天的特性。
- 岁寒知:只有在寒冷的岁月中才能真正了解其特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虞世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生于公元558年,卒于638年。他在政治和文化上都有所建树,以诗歌和书法闻名于世。虞世南的诗风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家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池边竹子的形象,反映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及对竹子的赞美,寄托了对坚韧品质的向往。
诗歌鉴赏:
《赋得临池竹应制》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优美诗作,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表达了竹子的高洁与坚韧。开篇两句“葱翠梢云质,垂彩映清池”,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竹子的翠绿与轻盈,仿佛竹子不仅在生长,更在与池水相互映衬,形成了和谐的自然景观。接下来的“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则将视线引向了水面上轻轻荡漾的波纹,表现出竹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描绘出一幅动静结合的自然画面。诗的后半部分“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更是点明了主题,竹子的坚韧和高洁在寒冬中愈加显现,强调了内在品质的真实和持久。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恰到好处,既有清新的自然气息,又蕴含了深厚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品质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葱翠梢云质:描写竹子的颜色和形态,展现出一种轻盈而生机勃勃的感觉。
- 垂彩映清池:展现竹子的倒影,反映出环境的和谐美。
- 波泛含风影:水面上轻轻荡漾的波纹,增加了动感。
- 流摇防露枝:竹枝随风摇动,表现出自然的灵动。
- 龙鳞漾嶰谷:形容水波如龙鳞般在山谷中荡漾,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凤翅拂涟漪:竹叶轻拂水面,赋予竹子一种灵动之美。
- 欲识凌冬性:引出主题,讨论竹子在冬天的特性。
- 唯有岁寒知:强调只有在寒冷的环境中,才能真正了解竹子的坚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与云、龙鳞、凤翅相比较,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竹子的特性。
- 拟人:赋予竹子和水波以灵动的特性,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竹子坚韧品质的赞美,强调在严酷的环境下,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显现出真正的自我。这种品质不仅是对竹子的赞美,也可以看作是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意象分析:
- 竹子:象征坚韧、高洁的品质。
- 水:象征生命的流动和变化。
- 波纹: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
- 岁寒:象征艰难的环境和考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葱翠梢云质”描绘的是哪种植物?
- A. 松树
- B. 竹子
- C. 柳树
- D. 梅花
-
诗中提到的“欲识凌冬性”主要是在表达什么?
- A. 对竹子外观的描述
- B. 竹子在冬天的特性
- C. 对冬天的赞美
- D. 竹子的生长过程
-
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
- A. 排比
- B. 拟人
- C. 夸张
- D. 对比
答案:
- B. 竹子
- B. 竹子在冬天的特性
- B. 拟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竹石》 by 郑燮
- 《咏竹》 by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咏竹》相比较,虞世南的《赋得临池竹应制》更侧重于描绘竹子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动形象,而杜甫的《咏竹》则更关注竹子的象征意义和个人情感的寄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虞世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