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鼎现 丁巳灯节,再和须溪》
时间: 2025-01-27 04:05: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宝鼎现 丁巳灯节,再和须溪
作者: 周岸登〔清代〕
鸣珂千骑,电烁星转,铜街歌市。
浑不见鳌山箫鼓,彩胜春人芳树底。
寒月晕料嫦娥深锁,也怨钧天沈醉。
唤酒去新愁为止,又把旧愁句起。
记否元夜烧灯事。马如龙车更如水。
金粉斗胭脂都丽,万态千姿难品第。
竞艳冶贱人閒罗绮。卷上珠帘十里。
似画出散花仙子,扑簌蓬壶影碎。
惟见九陌依稀,还怕偻麻姑纤指。
且归来携醉,扶酲拥重衾自睡。
暗烛背暮云愁髻。泪滴心同坠。
纵赋笔能醒春魂,难写今宵梦里。
白话文翻译
鸣响的铃声伴随着千骑之马,电光闪烁,星辰旋转,铜街上歌声悠扬,热闹非凡。
但在这喧嚣中,我却看不见鳌山的箫鼓声,彩灯映衬下春天的芳树似乎更显得夺目。
寒月的光晕映照下,嫦娥似乎被深锁在其中,也怨恨天神的醉意难醒。
我呼唤酒来,试图用它来止住新愁,同时又把旧愁再次吟咏。
你可还记得元宵节的烧灯场景?马儿如龙车一般奔腾,河水一样流淌。
金粉和胭脂妆点得娇丽,万种风情难以品评。
美丽的华服在闲散的人群中竞相争艳,珠帘卷起十里长街。
仿佛画中走出散花的仙子,轻轻扑簌,蓬壶的影子碎了。
唯见街道上依稀可辨,心中还怕那麻姑纤细的手指。
且让我们携酒归来,扶着醉意,拥着重重的被褥入睡。
暗烛背于暮云中,愁苦如同发髻,泪水滴落心中同沉。
即使笔能唤醒春天的灵魂,也难以写出今夜的梦境。
注释
- 鸣珂:指响铃,古代骑马者的装饰品,鸣响时伴随骑马之声。
- 鳌山:传说中的神山,象征高远之地。
- 嫦娥:月中仙女,象征孤独和美丽。
- 钧天:指天界,常用于形容天神。
- 麻姑:道教中的神仙,常被描绘为长生不老的女性。
- 卷上珠帘:形容豪华的装饰与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岸登,清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和咏物见长,擅长描绘景物与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丁巳年的灯节,恰逢元宵佳节,诗人借助节日的热闹与美丽,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内心的愁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灯节的热闹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开头几句通过“鸣珂千骑”的强烈音响,描绘出节日的盛况,显示了人们的欢愉和热情。然而,随着诗意的展开,诗人转向了内心的孤独与愁苦,似乎在热闹的表象下,隐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
“寒月晕料嫦娥深锁”,一句中嫦娥的孤独与月色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深锁的意象更是加重了这种孤独。此后,诗人又回忆起元夜的烧灯事,从而引发对旧愁的吟咏,显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对美好瞬间的依恋。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似画出散花仙子”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又短暂的美,然而“扑簌蓬壶影碎”又暗示着这种美的易逝与脆弱。最后,诗人用“纵赋笔能醒春魂,难写今宵梦里”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表达了对美好瞬间的无奈与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鸣珂千骑:描绘节日的热闹气氛,音响之美。
- 电烁星转:强调夜空的璀璨与喧闹,形成对比。
- 浑不见鳌山箫鼓:在喧闹中,感受不到高远的意境。
- 寒月晕料嫦娥深锁:月光映照下,嫦娥孤独的意象。
- 唤酒去新愁为止:借酒消愁,表达内心的苦闷。
- 记否元夜烧灯事:追忆佳节的温馨与欢乐,反衬内心愁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节日喧闹比作“电烁星转”,生动形象。
- 拟人:将嫦娥与钧天赋予情感,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金粉斗胭脂都丽,万态千姿难品第”,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灯节的欢愉与内心的愁苦,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孤独感的深刻理解,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鸣珂:象征热闹与欢庆。
- 嫦娥:象征孤独与美的追求。
- 灯火:象征希望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元宵节
- C. 端午节
-
诗人用什么来消愁?
- A. 酒
- B. 花
- C. 诗
-
诗中提到的“嫦娥”象征着什么?
- A. 渴望
- B. 孤独
- C. 快乐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元夜》:李白的描写元宵佳节的诗作,展现同样的节日气氛。
- 《夜泊牛首》:王维的作品,表现夜晚景色与内心情感的交融。
诗词对比
- 周岸登与李白的元宵节诗作对比:前者注重对内心感受的挖掘,后者则更强调节日的热闹与欢快,展示不同的情感倾向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清代诗人研究》
- 《周岸登研究》
- 《诗词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