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

时间: 2025-04-28 17:55:42

昼静帘疏燕语频,双双斗雀动阶尘。

柴扉日暮随风掩,落尽闲花不见人。

意思解释

晚春

原文展示:

昼静帘疏燕语频,
双双斗雀动阶尘。
柴扉日暮随风掩,
落尽闲花不见人。

白话文翻译:

在宁静的白昼,窗帘轻薄,燕子频频鸣叫;
一对对小雀在台阶上争斗,扬起细小的尘土。
傍晚时分,柴门随风轻轻掩上,
闲散的花瓣已经落尽,四周再也看不见人影。

注释:

  • 昼静:白天宁静。
  • 帘疏:窗帘稀疏,透光。
  • 燕语:燕子的叫声。
  • 双双:成双成对。
  • 斗雀:争斗的小鸟。
  • 动阶尘:在台阶上飞起的尘土。
  • 柴扉:用柴木制作的门。
  • 日暮:傍晚,太阳落下的时候。
  • 随风掩:随着风轻轻关闭。
  • 闲花:无所事事的花朵。
  • 不见人:看不到人影。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生活场景,反映出一种春末夏初的闲适、宁静与孤寂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稹,字微之,号陶山,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倡导“新乐府”运动,作品多描绘民生疾苦,风格平易、清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晚春时节,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对繁华落尽后孤独的感受。

诗歌鉴赏:

《晚春》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春末的宁静与孤寂展现得淋漓尽致。开篇“昼静帘疏燕语频”,通过“静”与“频”的对比,展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而“双双斗雀动阶尘”,则用动作描绘了生机,似乎在说尽管身边静谧,但生命依然在活跃。接着“柴扉日暮随风掩”,将时间推向傍晚,柴扉的轻掩象征着一天的结束,同时也暗示着生活的闭合和孤独的降临。最后一句“落尽闲花不见人”,则是对春末的感慨,随着花瓣的凋落,周围的生气也随之消散,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孤独的意境。整首诗在自然与生活的描绘中,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生活孤寂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元稹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白天的宁静中,窗帘透出光线,燕子在窗外频频叫唤,表现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 第二句:小鸟间的打闹,虽然有些热闹,但同时也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
    • 第三句:随着日暮,柴门被风轻轻关上,暗示着时间的消逝与生活的归于平静。
    • 第四句:花瓣的凋落象征着春天的结束,周围的寂静与孤独呼之欲出。
  • 修辞手法

    • 拟人:燕子与小鸟的叫声和争斗,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日暮随风掩”与“落尽闲花不见人”,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春末的宁静与孤寂,表达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思考,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生命运的深切反思。

意象分析:

  • 燕语:象征春天的活力与生机。
  • 斗雀:代表生命的斗争与生气。
  • 柴扉:象征生活的简单与归属感。
  • 闲花:暗示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昼静帘疏”的意思是什么?

    • A. 白天宁静,窗帘轻薄
    • B. 白天热闹,窗帘厚重
    • C. 夜晚宁静,窗帘轻薄
  2. “落尽闲花不见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生机勃勃
    • B. 孤独与寂寞
    • C. 热闹与欢愉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元稹的《晚春》与白居易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两首诗虽都描绘春天,但元稹更侧重于春末的孤寂,而白居易则表现了春初的生机。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