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三用回韵与几士兄言怀并示珍百云臣竹逸诸同志》
时间: 2025-01-22 08:10:42意思解释
满江红 三用回韵与几士兄言怀并示珍百云臣竹逸诸同志
原文展示:
蹶尽霜蹄,休再问龙城马邑。计决矣我宁作我,北山之北。焉用文之身既隐,未尝闻仕如斯急。见长沮桀溺耦而耕,趋而揖。麻与苧,连宵缉。松共桂,和云湿。任园官荬苦,霜畦苋涩。米号长腰舂碓煮,子名苍耳挥锄拾。问挂来牛角是何书,渊明集。
白话文翻译:
我已经厌倦了霜冻的马蹄,不再询问龙城和马邑的事。既然已经决定,我宁愿做我自己,远离北山。我为何要以文人的身份隐退,从未听说过有官职是如此急迫。看那沮桀的耕夫和溺水的牛,匆忙而行,互致问候。麻与苧,连夜忙碌着采摘。松树和桂花,伴着湿润的云雾。我在园中任劳任怨,霜打的苦菜和苋菜都显得涩口。米在舂碓里长腰,煮成米饭;而苍耳的名字也在锄头下被拾起。问你挂在墙上的牛角,是什么书?是陶渊明的诗集。
注释:
- 蹶尽霜蹄:指马蹄踩在霜上,表示艰难的旅途。
- 龙城、马邑:历史上著名的地方,象征着名利和权力。
- 北山之北:隐喻远离权利的生活。
- 沮桀:指的是古代的耕夫,象征着勤劳的人。
- 渊明集:指陶渊明的诗集,代表着隐逸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22—1686),清代著名词人,擅长诗词,尤其是小令。其作品多表达对时事的关切和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清代一个动荡的时代,诗人通过个人的生活反思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厌倦。
诗歌鉴赏:
这首《满江红》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开篇便以“蹶尽霜蹄”引入,生动描绘了艰难的旅途,表现出诗人对世俗名利的逃避。诗中提及的“龙城”、“马邑”,不仅是历史地名,更象征着权力与欲望的诱惑。
诗人明确表达了对仕途的拒绝,强调了“我宁作我”的坚定立场,反映出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同时,通过对耕作、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劳动的美好与淳朴,凸显出诗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最后提到的“渊明集”,不仅是对陶渊明的致敬,也是在强调隐逸和自由的生活理想。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具有较强的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蹶尽霜蹄:表达了对艰难旅途的厌倦。
- 休再问龙城马邑:拒绝世俗的名利。
- 计决矣我宁作我:决心选择自我。
- 北山之北:象征隐逸与远离尘世。
- 焉用文之身既隐:对文人身份的反思。
- 未尝闻仕如斯急:对仕途的批判。
- 见长沮桀溺耦而耕:描绘勤劳农民的生活场景。
- 麻与苧,连宵缉:表现勤劳的生活。
- 松共桂,和云湿:自然景色的描绘。
- 任园官荬苦,霜畦苋涩:展现对劳动的真实感受。
- 米号长腰舂碓煮:生活琐事的细腻描写。
- 子名苍耳挥锄拾:表现对自然的亲近。
- 问挂来牛角是何书,渊明集:提及陶渊明,反映理想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霜蹄”隐喻人生的艰辛。
- 对仗:如“麻与苧,松共桂”,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描绘自然景象时赋予情感,增强画面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名利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蹄:象征艰难与困扰。
- 龙城、马邑:象征名利与权力。
- 北山:隐逸的理想与自由。
- 麻、苧:象征勤劳与淳朴的生活。
- 渊明集: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蹶尽霜蹄”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世俗名利的厌倦
- C. 对仕途的向往
-
诗中提到的“渊明集”象征着什么?
- A. 名利
- B. 隐逸生活
- C. 劳动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李清照的《如梦令》: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表达内心情感。
诗词对比:
- 陈维崧的《满江红》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均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前者更注重个人内心的挣扎与反思,后者则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环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陶渊明研究》
- 《陈维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