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三 元夕》
时间: 2025-02-04 15:31: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三 元夕
作者:董以宁
月在团圆,却不道今宵月半。尽处处笙歌灯火,六鳌争战。
聊煮黄齑呼弟吃,为言吾母肠先断。念生前曾未越中门,何曾看。
双条烛,烧将短。香一缕,行消篆。想慈亲若在,此时应倦。
妻子相看还有日,新魂独自思儿伴。好同来早向穗帷眠,何须劝。
白话文翻译:
今晚是元宵节,月亮正圆,却不知今晚的月亮已是半圆。到处都是笙歌和灯火,仿佛经历着六鳌的争战。
我煮了黄齑,呼唤弟弟一起吃,为了表达我的母亲在世时的牵挂。想念她生前从未出过中门,何曾见过外面的世界。
双条蜡烛快要烧短了,香烟袅袅而散。要是慈母还在,想必此时一定是疲倦的模样。
妻子和我对望,还有日子可过,而我独自思念着儿子。希望能早些回到穗帷下安眠,又何必多加劝说呢?
注释:
- 黄齑:即用米或面粉制成的干菜,古时常用来招待客人。
- 六鳌争战:六鳌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物,指的是激烈的争斗场面。
- 中门:指家中的主要出入口,这里象征着与外界的隔绝。
- 双条烛:两支蜡烛,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流逝。
- 穗帷:指的是用稻草编织的床帷,象征着安宁的居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以宁,明代诗人,擅长词曲与诗歌,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及社会现实,风格细腻而感性。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宵节,正值亲情与团圆的时刻,诗人因失去母亲而感受到深深的孤独与思念,表达了对已逝亲人的无尽怀念。
诗歌鉴赏: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三 元夕》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哀悼诗。在元宵节这个象征团圆的节日,诗人却感受到强烈的孤独,由于失去亲人,他对母亲的思念愈发加强。首句提到“月在团圆,却不道今宵月半”,对比出节日的欢庆与个人的悲伤,展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双条烛,烧将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烛光的微弱和短暂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的描写中,诗人回忆起母亲生前的点滴,感慨未曾带她走出家门,未曾让她看到外面的世界,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歉意与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反映了对亲情的珍视和生死离别的无奈,更是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诗人在孤独中渴望重聚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情感真挚而动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月在团圆,却不道今宵月半:月亮是圆的,象征团圆,但诗人却感到月亮是半圆,暗示了失去的完整与团圆的缺失。
- 尽处处笙歌灯火,六鳌争战:描绘节日的热闹氛围,笙歌和灯火交相辉映,却又引入“六鳌争战”,暗示心中隐隐的痛苦。
- 聊煮黄齑呼弟吃:黄齑作为简单的食物,体现了质朴的生活和对亲情的渴望。
- 念生前曾未越中门,何曾看: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反映出对逝去岁月的追忆。
- 双条烛,烧将短: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香一缕,行消篆:香火的袅袅,暗示着对逝去亲人的追思。
- 想慈亲若在,此时应倦:想到母亲若在,想必会感到疲倦,体现出对母亲的关心与思念。
- 妻子相看还有日,新魂独自思儿伴:妻子的陪伴仍然存在,但对儿子的思念却是孤独的。
- 好同来早向穗帷眠,何须劝:希望能与亲人早早团聚安眠,表现出对团圆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对比:如“月在团圆”与“今宵月半”的对比,表现出节日的欢庆与诗人内心的孤独。
- 象征:月亮、蜡烛、香烟等意象作为象征,传达了生死、时间与思念的主题。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在团圆的节日中失去亲人所带来的孤独与悲伤,强调了对亲情的珍惜与怀念。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反映了节日的主题。
- 蜡烛:象征生命的短暂与时间的流逝,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 香烟:象征对已逝亲人的追思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齑”是什么意思?
- A. 一种美食
- B. 一种花
- C. 一种饮料
- D. 一种乐器
-
诗中提到的“月半”象征什么?
- A. 团圆
- B. 孤独
- C. 快乐
- D. 旅行
-
诗人对母亲的思念通过什么意象表现?
- A. 月亮
- B. 烛光
- C. 香烟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A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在《如梦令》中也表达了对失去亲人的思念,但更侧重于女性细腻的情感与思绪。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在描写相思的同时,更加凸显了战乱带来的离散与痛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