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蟾宫 自题画扇》

时间: 2025-04-28 02:25:47

沉沉院宇闲清昼,惜春去、怕春消瘦。

为花写出好精神,展纨素、粉融脂溜。

微风不许丝儿透,看颜色、年年依旧。

碧桃深处海棠开,低枝上、翠禽同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步蟾宫 自题画扇
作者: 顾太清
沉沉院宇闲清昼,
惜春去怕春消瘦。
为花写出好精神,
展纨素粉融脂溜。
微风不许丝儿透,
看颜色年年依旧。
碧桃深处海棠开,
低枝上翠禽同宿。

白话文翻译:

在这宁静的院子里,清晨显得格外悠闲,
我惋惜春天的逝去,生怕春天变得憔悴。
为花儿写下这一番美好的精神,
展开扇子,像是涂抹了细腻的脂粉。
微风不允许丝线透过扇面,
看那些花儿的颜色,年年依旧。
碧桃的深处,海棠盛开,
低低的枝头上,翠鸟们在一起栖宿。

注释:

  • 沉沉:形容环境的宁静和清幽。
  • 院宇:指院子和房屋的整体。
  • 惜春:珍惜春天,表达对春天的向往和留恋。
  • 素粉:指白色的粉,象征着清新和美丽。
  • 融脂溜:形容涂抹后光滑细腻的效果。
  • 丝儿:指扇子上的丝线。
  • 碧桃:一种桃树,象征着美丽的春天。
  • 翠禽:指色彩鲜艳的鸟类。

典故解析:

“步蟾宫”是指月宫,常常与美丽的女子、清丽的景色相关联。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现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太清(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热爱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情风貌。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顾太清在春日闲暇时自题画扇时的创作,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留恋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深情厚谊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开篇的“沉沉院宇闲清昼”,在宁静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春日的悠闲与清新。紧接着,诗人以“惜春去怕春消瘦”表达了对春天流逝的惋惜,生怕美丽的春天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在后面的描绘中,诗人通过“为花写出好精神”展现对于花的欣赏,仿佛在为花儿赋予生命与灵气。而“展纨素粉融脂溜”则用细腻的比喻,表现了春花的娇嫩之美。诗的后半部分,借微风与丝儿的描写,表现出一种静谧的美感,强调了花儿的持久与不变。

最后两句“碧桃深处海棠开,低枝上翠禽同宿”,通过描绘碧桃和海棠的盛开,及翠鸟同宿的画面,传达了春天的生机与和谐。整首诗情景交融,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的情感,令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延续。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沉沉院宇闲清昼”:描绘出一个宁静的院落和清新的白昼,营造出春日的氛围。
    • “惜春去怕春消瘦”:表达对春天的珍惜与惋惜,生怕美好的春天因时间而变得憔悴。
    • “为花写出好精神”:为花儿描绘出一种美好的精神,展现了诗人的细腻情感。
    • “展纨素粉融脂溜”:通过比喻描绘花儿的娇美,展现了清新和细腻的特点。
    • “微风不许丝儿透”:用风的动作来表现环境的静谧与优雅。
    • “看颜色年年依旧”:强调花色的常驻与不变,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碧桃深处海棠开”: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春天的生机与繁华。
    • “低枝上翠禽同宿”:描绘出春天的和谐与生机,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修辞手法

    • 比喻:“展纨素粉融脂溜”通过比喻手法,使得花的美丽生动形象。
    • 拟人:花儿被赋予了“精神”,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感慨。

意象分析:

  • 院宇:象征着宁静的生活环境,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
  • 春天: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美好的事物,传达了诗人的情感。
  • :花是美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短暂与美好的瞬间。
  • 翠禽:象征着自然中的生命与活力,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惜春去怕春消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惋惜
    C. 无所谓
    D. 愤怒

  2. “微风不许丝儿透”中的“丝儿”指的是什么?
    A. 细雨
    B. 风
    C. 扇子上的丝线
    D. 花瓣

  3. 诗中提到的“碧桃”和“海棠”分别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美丽
    B. 秋天的萧瑟
    C. 冬天的寒冷
    D. 夏天的炎热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
  • 《桃花源记》 by 陶渊明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顾太清的《步蟾宫 自题画扇》更加注重细腻的描绘与对春天的热爱,而杜甫则在《春望》中表现了对国家时局的忧虑与感慨。两首诗虽同是春天的主题,但情感基调却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传记》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