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蝶令 白海棠》

时间: 2025-01-11 07:52:49

柔蒂和烟亸,幽花带雪融。

欲开还敛閟芳容,得似蝤蛴微俛意惺忪。

格澹光弥艳,神清态转秾。

珠帘不约晚来风。

吹起一庭香月照玲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蝶令 白海棠》
作者: 汪精卫

柔蒂和烟亸,幽花带雪融。
欲开还敛閟芳容,得似蝤蛴微俛意惺忪。
格澹光弥艳,神清态转秾。
珠帘不约晚来风,吹起一庭香月照玲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白海棠花的柔美和娇羞。花瓣如烟般轻盈,幽静的花蕾上融化着雪一样的晶莹。花儿似乎想要绽放,又因娇羞而稍稍闭合,仿佛在表达微微的期待与羞怯。光线照耀下,花儿的色彩愈加鲜艳,神情清新,态度愈显妩媚。窗帘轻轻飘动,晚风悄然来临,带来一庭的芬芳,月光照耀着这玲珑的景致。


注释

  • 柔蒂:形容花瓣的柔软。
  • :指花朵轻盈的姿态。
  • 閟芳容:指花朵因羞怯而闭合的样子。
  • 蝤蛴:一种昆虫,形象地表现花的羞怯和微微的动作。
  • 格澹:指花的色彩淡雅。
  • :形容花的娇美。
  • 珠帘:形容窗帘如珠宝般轻盈,增添了优雅的氛围。
  • 香月:指花香和月光的结合,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精卫(1883-1944),原名汪兆铭,字昂然,号逸舟,近代著名政治家、诗人,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他的诗词多表现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个人情感的寄托,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

《风蝶令 白海棠》创作于汪精卫的晚年,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写白海棠,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诗歌鉴赏

《风蝶令 白海棠》是一首充满诗意和细腻情感的词作。词中通过对白海棠花的描绘,展现了春日的温暖与生命的娇美,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脆弱和美好。开头的“柔蒂和烟亸”便营造出一种轻盈、柔和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接着,词人通过“欲开还敛”展现了花的羞涩,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层次。

在这一过程中,词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得似蝤蛴微俛意惺忪”,将花的姿态与昆虫的动作相结合,生动地描绘出花朵的娇羞与期待。随后,词人转向光影的描写,“格澹光弥艳”,让人感受到花在阳光下的生机勃勃与娇美动人。

最后,结尾的“珠帘不约晚来风”更是将自然与人文景致融为一体,窗帘的轻动和晚风的吹拂,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仿佛在诉说着一种隐秘而深刻的情感。

整首词不仅仅是花的描绘,更是情感的抒发,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柔软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了一幅清丽优雅的春日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柔蒂和烟亸:描绘花瓣的柔软与轻盈,营造出一种轻柔的视觉效果。
  2. 幽花带雪融:形容花蕾如雪般晶莹,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意境。
  3. 欲开还敛閟芳容:花儿既想绽放,又因羞怯而闭合,表现出花的娇羞。
  4. 得似蝤蛴微俛意惺忪:用昆虫的动作比喻花的状态,生动形象。
  5. 格澹光弥艳:在阳光下,花的色彩愈加鲜艳,表现出生命的活力。
  6. 神清态转秾:表现花的神情清新,态度愈加妩媚。
  7. 珠帘不约晚来风:夜晚的轻风吹动珠帘,增添了宁静与优雅。
  8. 吹起一庭香月照玲珑:晚风带来花香,月光映照下的庭院美景如玲珑般精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的娇羞比作昆虫的微俛,增强了生动性。
  • 拟人:通过“欲开还敛”的描写,使花赋予了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词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透过描写白海棠,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柔情和对生命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白海棠:象征纯洁与美好,传达出一种淡雅的气质。
  2. 晚风:代表着轻柔与温暖,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3. 珠帘:象征着生活的优雅与细腻。
  4. 香月:结合花香和月光,象征着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主要描绘了哪种花? A. 桃花
    B. 白海棠
    C. 玫瑰
    D. 荷花

  2. “欲开还敛”的意思是? A. 花完全开放
    B. 花虽然想开,但因羞怯而闭合
    C. 花已经凋谢
    D. 花瓣已经掉落

  3. “珠帘不约晚来风”中“珠帘”指的是什么? A. 珠宝
    B. 窗帘
    C. 花瓣
    D. 水帘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 《如梦令》(李清照):同样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流露。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豪情壮志与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汪精卫的描绘更侧重于自然的细腻之美,而李清照与苏轼则更多地融入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的反思。


参考资料

  • 《汪精卫文集》
  • 《近现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名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