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蝶令 日暮纳凉》

时间: 2025-01-11 07:55:39

院里千红艳,窗前众绿香。

日云莫矣好乘凉。

独自持杯花下醉何妨。

欲坐苔为席,思眠地作床。

歌来拍手势如狂。

几阵薰风解愠兴逾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蝶令 日暮纳凉
院里千红艳,窗前众绿香。
日云莫矣好乘凉。
独自持杯花下醉何妨。
欲坐苔为席,思眠地作床。
歌来拍手势如狂,
几阵薰风解愠兴逾长。

白话文翻译:

在院子里,花儿盛开得如火如荼,窗前绿树散发着香气。
太阳快要落山了,正是乘凉的好时光。
独自一人拿着酒杯,在花下陶醉又何妨?
想要在青苔上坐下来,把地面当作床来睡。
歌声响起,拍手的动作显得如同狂欢。
阵阵徐风吹来,解开了心中的烦闷,兴致更是愈加高涨。

注释:

字词注释:

  • 千红艳:形容花朵繁多且色彩鲜艳。
  • 众绿香:形容绿树成荫,散发着芬芳。
  • 莫矣:没有(已经)了,表示即将结束。
  • 杯花下醉:在花下举杯畅饮,表达一种洒脱与享乐的心态。
  • 苔为席:以青苔作为坐的地方,象征自然的随意与自在。
  • 拍手势如狂:形容兴奋到极点,伴随着拍手的动作。

典故解析:

本诗虽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全诗流露出的闲适和自在的生活态度可与古代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陈常,现代诗人,注重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情感的真挚表达。他的诗作常常融汇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然之美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风蝶令 日暮纳凉》创作于一个夏日的傍晚,作者在自家庭院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借此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简单快乐的追求。

诗歌鉴赏:

本诗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惬意的黄昏场景,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篇以“院里千红艳,窗前众绿香”切入,鲜艳的花朵与芳香的绿树交织,勾勒出一个生机勃勃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与嗅觉的双重享受。接下来,“日云莫矣好乘凉”一句,传达出时光流逝的感慨,恰到好处地引入夏日傍晚的宁静与凉爽。

诗中表现出一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独自持杯花下醉何妨”,诗人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选择在花下独自饮酒,体现了一种洒脱的生活哲学。最后几句,歌声与拍手的狂欢,仿佛是对生活的畅快宣泄,几阵薰风更是将这种愉悦的心情推向高潮,充分展现出夏日的欢乐与活力。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体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理想,是对快节奏生活的反思与对自然宁静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院里千红艳:生动描绘了院子里花的繁盛,给人以视觉冲击,暗示了生活的丰富多彩。
  • 窗前众绿香:窗前绿树成荫,释放出香气,进一步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 日云莫矣好乘凉:日落西山,天气适宜,表达了作者享受这一时刻的心情。
  • 独自持杯花下醉何妨:强调个人的闲适与自在,表现出对世俗的淡泊态度。
  • 欲坐苔为席,思眠地作床:象征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反映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歌来拍手势如狂:情感的宣泄与欢乐的氛围,展示出一种极度的兴奋与快乐。
  • 几阵薰风解愠兴逾长:薰风带走了烦恼,愉悦的心情愈发高涨,体现出生活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自然元素(如花、风)来比喻生活的美好与惬意。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层次分明,句与句之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薰风解愠”让自然元素具有人情味,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传达出一种宁静、悠然的生活态度,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对简单快乐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红:象征繁华与生机,体现出自然的美丽。
  • 绿香:代表生命的气息与自然的清新。
  • :象征享乐与自由,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情。
  • :象征自然的纯朴与无拘束的生活方式。
  • 歌声:象征欢乐与自由,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主要场景是什么?

    • A. 院子
    • B. 河边
    • C. 山顶
    • D. 森林
  2. “欲坐苔为席”中的“苔”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酒
    • C. 一种家具
    • D. 一种动物
  3.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

    • A. 苦闷
    • B. 忧伤
    • C. 洒脱
    • D. 忧虑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 《闲情赋》顾城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王陈常的《风蝶令 日暮纳凉》更注重生活的细腻与闲适,而李白则更显豪放与孤独。两者皆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现代诗歌发展史》
  • 《王陈常作品集》
  •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