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春尽
作者: 苏辙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春风过尽百花空,
燕坐笙萧起灭中。
树影连天开翠幕,
鸟声入耳当歌童。
楞严十卷几回读,
法酒三升是客同。
试问邻僧行乞在,
何人闲暇似衰翁。
白话文翻译:
春风吹过,百花已然凋零,燕子在笙萧声中静坐,时起时灭。树影连绵,遮天蔽日,宛如翠色的幕布;鸟鸣入耳,仿佛听见当歌的童子。楞严经读了十卷,法酒三升,和我作伴的都是客人。试问邻近的僧人何时去乞讨?又有谁能像我这样的闲适衰老?
注释:
- 春风:春天的风,象征着生机与新生。
- 百花空:百花已然凋零,暗示春天已尽。
- 笙萧:古代乐器,代表悠扬的音乐。
- 楞严:指《楞严经》,佛教经典。
- 法酒:佛教中待客的酒,象征着友谊与分享。
- 闲暇:指无事可做的状态。
- 衰翁:衰老的老人,带有自嘲意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为苏东坡的弟弟,文学成就与其兄并肩,尤其以诗、词、文著称。苏辙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带有哲理和思考。
创作背景:
《春尽》写于春季即将结束之际,表达了对春天短暂与流逝的感慨。诗中对春天景象的描写与对内心闲适的思考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结束为主题,蕴含了对生命、时间流逝的思考。开头两句通过描写春风与百花的关系,传达了春天的短暂与美好的消逝。紧接着,诗人以燕子与笙萧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令人感受到春日的惆怅。树影和鸟声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自然的美感,但也暗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后半部分,诗人转向自我反思,提到“楞严十卷”与“法酒三升”,展现了对佛教经典的研究与闲适生活的享受。最后,诗人以“衰翁”自称,表达了对自己老去的感慨与孤独。整首诗虽蕴含忧伤,却也流露出淡然与从容,体现了苏辙对生命的独特理解与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风过尽百花空:春风已过,花朵凋零,象征春天的结束与生命的无常。
- 燕坐笙萧起灭中:燕子在乐声中悠闲地坐着,表现出一种安逸的生活。
- 树影连天开翠幕:树影如同苍翠的幕布,营造出宁静的自然景象。
- 鸟声入耳当歌童:鸟鸣声宛如童子在歌唱,表现自然的活力。
- 楞严十卷几回读:提及阅读《楞严经》,暗示对佛教思想的深入探讨。
- 法酒三升是客同:与友人共享法酒,表现出一种交往与分享的乐趣。
- 试问邻僧行乞在:询问邻近的僧人何时行乞,表达一种对生活状态的思考。
- 何人闲暇似衰翁:感慨自己闲暇的状态,反映内心的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结束比作花的凋零,生动形象。
- 对仗:如“春风过尽”与“鸟声入耳”,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燕子与鸟声被赋予人性化特征,使意象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结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与自我状态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苏辙对生活的淡然态度与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新生与希望。
- 百花:象征美好与短暂。
- 燕子:象征自由与安逸。
- 树影:象征自然的庇护。
- 鸟声:象征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春尽》的作者是谁?
- A. 苏轼
- B. 苏辙
- C. 李白
-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经典是哪一部?
- A. 《红楼梦》
- B. 《楞严经》
- C. 《道德经》
- D. 《论语》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春天的喜爱
-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C. 对生活的厌倦
- D. 对友谊的珍视
答案:
- B. 苏辙
- B. 《楞严经》
-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更多地体现了战争带来的苦痛与国家的动荡。
- 《如梦令》(李清照):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个人情感的细腻,风格更为柔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苏辙与苏东坡的文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