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二时
作者: 朱敦儒 〔宋代〕
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
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
燕去鸿归音信绝。
问黄花又共谁折。
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云层低矮,衰败的草丛,与傍晚的余晖交织在一起,远山上的红叶如火般耀眼。西风吹动着树叶纷纷落下,前面的溪水发出呜咽的声音。燕子已经飞走,鸿雁归来,音信却断绝了。问问那些黄花,究竟又有谁来折取呢?征人最感伤的时刻,就是送寒衣的时节。
注释
字词注释:
- 连云:形容云层低沉,似乎连成一片。
- 衰草:指枯萎的草,暗示秋天的凋零。
- 晚照:日落时的余晖。
- 西风:秋天的风,带来凋零的气息。
- 呜咽:形容溪水的声音,带有悲伤的情感。
- 音信绝:形容失去联系,音信断绝。
- 黄花:指菊花,象征着秋天的美丽与凋零。
典故解析:
- 送寒衣:古代习俗,指在寒冷的季节为亲人送去衣物,表达思念与关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敦儒(约1220—1295),字子真,号白石,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词、诗,作品风格清新,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十二时》创作于秋季,正值送寒衣的时节,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离别亲人的思念之情,反映了社会动荡时期人们的愁苦心情。
诗歌鉴赏
朱敦儒的《十二时》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人间的悲苦。首联“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浓厚的秋意,塑造出一个背景氛围的立体感。诗中西风的描写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蕴藏着作者的情感,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悲凉。
接下来的“燕去鸿归音信绝”,则通过燕子与鸿雁的归去,暗示着人事的离散与音信的断绝,增添了离愁别绪的氛围。“问黄花又共谁折”这一句,透出一丝无奈与孤独,表现了对人情冷漠的感慨。最后一句“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更是将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揭示了诗人在寒冷季节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情感受的结合,展现了秋天的凋零和人心的孤寂,给人一种深刻的启示:在无常的生命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无疑是最为珍贵的。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连云衰草:描绘出秋天的萧瑟,衰草与低云形成了一个沉寂的画面。
- 连天晚照:晚霞映照在天际,衬托出一种静谧的美。
- 连山红叶:红叶象征着生命的最后绚烂,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 西风正摇落:西风的摇动暗示着自然界的变化,象征着生命的流逝。
- 更前溪呜咽:溪水的呜咽声,与诗人的心情相呼应,充满了感伤。
- 燕去鸿归音信绝:燕子与鸿雁的归去,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疏远。
- 问黄花又共谁折:黄花的凋零象征着人情的冷漠,发出无奈的叹息。
- 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揭示了秋季送寒衣时的愁苦,是对亲人关怀的深切表达。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无常。
- 拟人:用“呜咽”描述溪水,增添悲伤的情感。
- 对仗: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对离别亲人的思念与孤独,寄托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传达了深切的情感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衰草:象征生命的衰败与无常。
- 晚照:表现时间的流逝与夕阳西下的美。
- 红叶:代表着生命的最后绚烂,亦是对过去的怀念。
- 西风:象征着凋零与悲伤。
- 黄花:暗示秋天的美丽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连云衰草”描绘的是哪种季节的景象?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
“问黄花又共谁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无奈与孤独
C. 愤怒
D. 兴奋 -
“送寒衣时节”中的“寒衣”象征着什么? A. 温暖
B. 思念与关怀
C. 奢华
D. 友情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杜甫
- 《秋登兰亭》 - 王维
诗词对比: 朱敦儒的《十二时》与杜甫的《秋夕》都描绘了秋天的凄凉,但朱的侧重点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和人生的无常。两首诗通过不同的方式传达了秋天的悲伤,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朱敦儒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