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越州天王寺》
时间: 2025-01-25 01:30: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越州天王寺
海隅布政惭期月,
江上沾巾愧万人。
休按簿书惩黠吏,
未齐风俗昧良臣。
壶冰自洁中无玷,
镜水非求下见鳞。
清夜佛宫观色相,
却归前老更前身。
白话文翻译:
在海边的政权布置下,我为这流逝的月光感到羞愧;
在江边的潮湿中,我因万千百姓的愁苦而感到愧疚。
不要在官吏的罪行上追究那本薄册,
因为风俗尚未改善,良臣也未能显现。
壶中的冰洁白而无瑕,
镜中的水不求下方见到鱼鳞。
在清静的夜晚,我在佛宫中观看色相,
却又回到了年迈的我,依旧是前世的模样。
注释:
- 海隅:海的边缘,这里指政权所在的地方。
- 布政:分布政权,指治理。
- 惭期月:因时间的流逝而感到羞愧。
- 沾巾:意指因感动或悲伤而流泪,沾湿手巾。
- 黠吏:狡诈的官吏。
- 良臣:德行高尚的臣子。
- 壶冰:指冰块,象征纯洁。
- 镜水:水面如镜,不求看到水下的事物。
- 色相:佛教中指色彩和形象,象征虚幻。
- 前老更前身:回到年老之前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绅(约790—865年),字梦得,唐代诗人,官至礼部侍郎。他是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绅任职越州期间,表达了他对政务的反思和对百姓苦难的关怀。诗中流露出对清明政治的渴望和对贪官污吏的不满,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人生和佛教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宿越州天王寺》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李绅通过对政务的反思,展现了他对社会的责任感与担当。诗的开头“海隅布政惭期月”展现了对当政者的自责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暗示他对治理的无奈与责任感。接着,他在“江上沾巾愧万人”中体现了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诗中的“休按簿书惩黠吏”,则表露出对官场腐败的不满,表达了他对风俗未改和良臣未现的失望。后半部分“壶冰自洁中无玷,镜水非求下见鳞”通过冰和水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内心的清净和对表象的超脱,表现了他对世俗纷争的淡泊态度。最后一句“却归前老更前身”则暗含人生无常,强调了他对自我反省的追求。整首诗意境悠远,情感深邃,既有对政治的关注,也有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体现了李绅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隅布政惭期月:在海角治理的地方,我为流逝的月光感到羞愧。
- 江上沾巾愧万人:在江边,我因万千百姓的苦难而感到愧疚。
- 休按簿书惩黠吏:不要在薄薄的簿子上追究那些狡诈的官吏。
- 未齐风俗昧良臣:风俗尚未改善,良臣也未能显现。
- 壶冰自洁中无玷:壶中的冰洁白无瑕,象征高洁的品行。
- 镜水非求下见鳞:水面如镜,不求下方的鱼鳞,意指不追求表面的事物。
- 清夜佛宫观色相:在清静的夜晚,我在佛宫中观赏色彩和形象。
- 却归前老更前身:回到年迈的我,仍然是前世的模样。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壶冰”与“镜水”,象征纯洁与内心的清明。
- 对仗:诗中对称的句式,如“壶冰自洁”与“镜水非求”,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复:诗中多次提及自我反思,强调了主题的深刻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政治责任、对百姓的关怀以及人生哲学的反思。李绅通过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自我反省,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对个人内心的探索,展现出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隅:象征偏远与孤独的治理环境。
- 壶冰:象征清白与高洁的品格。
- 镜水:象征内心的清澈与宁静。
- 色相:象征佛教中的幻象与真实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绅的《宿越州天王寺》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爱情的思考
B. 对政治的反思
C. 对自然的描绘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壶冰”象征什么? A. 冰冷的性格
B. 清白与高洁
C. 生活的困苦
答案:B -
“未齐风俗昧良臣”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官吏的赞美
B. 对社会风俗的失望
C. 对个人成就的自豪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自然美景,并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诗词对比:
- 李绅 vs. 杜甫:李绅在《宿越州天王寺》中表现出一种内省的哲思,而杜甫的《春望》则更直接地表现了对国家与人民的忧虑与关怀。两者虽表达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社会的关注与对人生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李绅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