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钓图 沈周 〔明代〕 谁寄扁舟号隐沦,平沙浅濑入秋蘋。钓竿却是功名具,渭水桐江古有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不知是谁在扁舟上自称隐士,船行在平坦的沙滩和浅浅的水流中,进入了秋天的蘋草地。然而,手中的钓竿实际上是追求功名的工具,正如古代渭水和桐江边的人们一样。
注释:
字词注释:
- 扁舟:小船。
- 隐沦:隐居的人。
- 平沙:平坦的沙滩。
- 浅濑:浅水流。
- 秋蘋:秋天生长的蘋草。
- 钓竿:钓鱼的工具。
- 功名具:追求功名的工具或手段。
- 渭水:古代河流,位于今陕西省。
- 桐江:古代河流,位于今浙江省。
典故解析:
- 渭水桐江:指古代渭水和桐江边的人们,如姜子牙在渭水钓鱼,严子陵在桐江隐居,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和功名追求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周(1427-1509),明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希哲,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他的诗画风格清新自然,多描绘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钓图,通过钓鱼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追求的反思。在明代,文人多有隐逸之志,同时又难以完全摆脱对功名的追求,这种矛盾心理在诗中得到了体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追求的反思。首句“谁寄扁舟号隐沦”,以问句形式引出隐士的形象,扁舟和隐沦的结合,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次句“平沙浅濑入秋蘋”,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隐逸的意境。后两句“钓竿却是功名具,渭水桐江古有人”,则巧妙转折,指出即使是隐逸的象征——钓竿,也难以摆脱功名的影子,暗示了隐逸与功名之间的微妙关系。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问句形式,引出隐士的形象,扁舟和隐沦的结合,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 次句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隐逸的意境,平沙、浅濑、秋蘋,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
- 后两句则巧妙转折,指出即使是隐逸的象征——钓竿,也难以摆脱功名的影子,暗示了隐逸与功名之间的微妙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钓竿比喻为功名具,形象地表达了隐逸与功名之间的联系。
- 典故:引用渭水和桐江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钓鱼的场景,探讨了隐逸与功名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扁舟:象征隐逸生活。
- 平沙浅濑:象征宁静的自然环境。
- 秋蘋:象征季节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
- 钓竿:象征隐逸的工具,同时也是功名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隐沦”指的是什么? A. 隐居的人 B. 隐秘的地方 C. 隐晦的情感
- “钓竿却是功名具”这句话的意思是? A. 钓竿是追求功名的工具 B. 钓竿是隐逸的象征 C. 钓竿是古代的武器
- 诗中提到的“渭水桐江”与什么有关? A. 古代的战争 B. 古代的隐士 C. 古代的商业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渭川田家》:同样描绘了田园生活,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严子陵的《桐江诗》:描绘了桐江的景色,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王维的《渭川田家》与沈周的《题钓图》:两者都描绘了田园生活,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沈周的诗则更多地探讨了隐逸与功名之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沈周诗集》:收录了沈周的诗歌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研究》:探讨了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