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钟西耘庶常德祥律门感怀诗》

时间: 2025-01-11 16:52:00

八成无事息兵车,七叶讴吟洽里闾。

岂谓浮云变苍狗,竟教明月蚀詹诸。

骊山烽火成焦土,牛耳牲盘捧载书。

秋草木兰驰道静,白龙微服记为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成无事息兵车,
七叶讴吟洽里闾。
岂谓浮云变苍狗,
竟教明月蚀詹诸。
骊山烽火成焦土,
牛耳牲盘捧载书。
秋草木兰驰道静,
白龙微服记为鱼。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八成的时间没有战争,兵车也不再行驶;七叶的诗歌在街道上吟唱。难道说浮云会变成苍狗,竟然让明月遮住了詹诸的光辉?骊山的烽火已化为焦土,牛耳的祭品在书籍中被捧载。秋天的草木已然安静,白龙化身微服,记作鱼。

注释

  • 八成:指大部分,几乎没有。
  • 无事:没有事情,安宁。
  • 息兵车:停止战争的车马。
  • 七叶:指七种诗歌或声韵。
  • 岂谓:难道说。
  • 浮云:比喻变化无常的事物。
  • 苍狗:指变化的事物。
  • 明月:象征光明和希望。
  • 骊山:位于陕西,是历史上著名的烽火山。
  • 焦土:战争造成的荒芜之地。
  • 牛耳牲盘:古代祭祀用的器具。
  • 秋草木兰:秋天的草木,象征凋零和静谧。
  • 白龙:象征高贵的身份或隐秘的身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伯翱,号清风,晚号秋水,清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形式多样而著称。他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倡导维新,作品常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创作背景

《和钟西耘庶常德祥律门感怀诗》创作于清朝末年,正值国家多事之秋,战乱频仍,诗人借此诗表达对国家安宁与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静谧而和谐的生活景象,反衬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的向往。开头两句“八成无事息兵车,七叶讴吟洽里闾”描绘了一个安宁的环境,兵车不再奔忙,街坊邻里吟唱着诗歌,显得生机勃勃。接着“岂谓浮云变苍狗,竟教明月蚀詹诸”则通过浮云与苍狗的比喻,表达了对变幻无常的感慨,光明的明月竟被黑暗所遮蔽,暗示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后四句“骊山烽火成焦土,牛耳牲盘捧载书”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对比,骊山的烽火变为焦土,象征着战乱带来的毁灭与悲哀,而牛耳牲盘则是祭祀文化的象征,隐喻对历史文化的追忆与渴望。最后的“秋草木兰驰道静,白龙微服记为鱼”则传达了一种归隐的理想,白龙在此化为鱼,象征着对世俗的超脱及向往自由的心境。整首诗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历史感慨,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八成无事息兵车:大部分时间没有战争,兵车也不在行驶,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七叶讴吟洽里闾:诗歌在街道上流传,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社区氛围。
  3. 岂谓浮云变苍狗:感叹生活的变化无常,浮云与苍狗象征着不稳定。
  4. 竟教明月蚀詹诸:光明的明月被阴影遮挡,象征着理想的破灭与现实的无奈。
  5. 骊山烽火成焦土:描述战争的惨烈与破坏,骊山的烽火成为焦土,象征着失去的历史与文化。
  6. 牛耳牲盘捧载书:象征祭祀与文化的承载,提醒人们珍惜历史。
  7. 秋草木兰驰道静:秋天的草木象征宁静,传达出对自然和安宁的追求。
  8. 白龙微服记为鱼:白龙化为鱼,暗示超脱世俗的理想与对自由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浮云”“苍狗”来比喻事物变化无常。
  • 对仗:诗中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白龙、明月等意象富有象征意义,表达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为主线,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兵车:象征战争与动荡。
  • 浮云:象征变化无常。
  • 明月:象征希望与光明。
  • 骊山:象征历史与文化的根基。
  • 秋草木兰:象征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 白龙:象征高贵与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八成无事”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战争频繁
    • B. 社会安宁
    • C. 诗歌创作
  2. “浮云变苍狗”中的“苍狗”主要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变化无常
    • C. 文化
  3. 诗的最后一句“白龙微服记为鱼”暗示了什么?

    • A. 归隐与超脱
    • B. 战争的结束
    • C. 诗歌的创作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战争带来的影响,但更侧重于个人的痛苦。
  • 李白《月下独酌》:表现了对自由的向往,与黄遵宪的追求相呼应。
  • 王维《山居秋暝》:共同体现了对自然宁静的赞美,具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名篇》
  • 《黄遵宪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