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沙弥大智游五台》

时间: 2025-04-27 07:51:46

童年随法侣,家世本儒流。

章句三生学,清凉万里游。

云归龙沼暗,木落雁门秋。

长老应相问,传予向祖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沙弥大智游五台
皎然 〔唐代〕

童年随法侣,家世本儒流。
章句三生学,清凉万里游。
云归龙沼暗,木落雁门秋。
长老应相问,传予向祖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沙弥大智出游五台山的送别之情。诗人回忆自己童年时与法侣同行,家族世代为儒者。通过不断学习经典,追求清净的心灵,远足于万里之外。眼前的景象是云雾缭绕的龙沼,秋天的雁门山木叶纷飞。长老们一定会问起他的旅途,愿将我的祝福传递给他的故乡。


注释:

字词注释:

  • 法侣:指修行的伴侣,这里特指佛教的同道。
  • 章句:指经典的文字句子,这里指读书学习的经历。
  • 清凉:指内心的宁静与清爽。
  • 龙沼:传说中的神秘地方,这里指代五台山的美丽景色。
  • 雁门:指雁门关,常用来比喻边疆、秋天的景象。
  • 长老:指年长的僧人,通常在寺院中有较高的地位。

典故解析:

  •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传说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象征着智慧与修行的理想之地。
  • 龙沼:此处意指神秘且宁静的地方,常用于形容隐逸的生活。
  • 雁门: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来描写秋天的景象,带有淡淡的忧伤与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唐代诗人,字璿,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受到良好教育,后出家为僧,专注于佛教思想与文学创作。他的诗歌多描绘佛教思想与自然景观,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皎然送别好友沙弥大智前往五台山之际,诗人通过对童年、学习和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朋友出游的祝福与期盼,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和修行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送沙弥大智游五台》以淡雅的笔调,表现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厚情谊与美好的祝福。全诗四联,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首联叙述童年的回忆,展现出诗人与沙弥大智的深厚友谊,家世儒流的背景也为他们的交往增添了文化的深度。第二联提到“章句三生学”,表明诗人对经典学习的重视,既是对自身的自勉,也是对朋友的激励。

第三联描绘五台山的自然景色,云归龙沼和木落雁门,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深远的意境,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最后一联则以长老的询问作为结尾,传达出对友人未来的关心与祝福,情感温暖而恬淡。

整首诗在意境上既有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又蕴含了对人生修行的思考,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友谊的珍视。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沙弥大智的送别,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皎然作为诗人的敏感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童年随法侣:诗人回忆童年时光,和法侣一起修行,传达出一种亲密的关系。
  • 家世本儒流:说明诗人出身于儒家世家,强调文化背景。
  • 章句三生学:意指一生都在学习经典,体现出对知识的渴望。
  • 清凉万里游:表达了向往远游和清凉心境的心情。
  • 云归龙沼暗:描绘五台山的美丽自然,带有神秘色彩。
  • 木落雁门秋:秋天的景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思乡之情。
  • 长老应相问:长老们会询问友人,体现出对友谊的关心。
  • 传予向祖州:希望把自己的祝福传递给友人故乡,表达了浓厚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归龙沼”,将自然景象与心境相结合,形成意象。
  • 对仗:如“清凉万里游”,“章句三生学”,意境对称。
  • 拟人:云和木被赋予了情感,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友谊、修行与自然景观,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人美好祝愿的情感。诗人通过回忆与展望,展现了对人生旅途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法侣:象征修行的伴侣,代表了追求真理和心灵的伙伴关系。
  • 章句:象征知识的积累与传承,强调对文化的重视。
  • 云、龙沼:代表自然的清幽与神秘,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
  • 木、雁门:秋天的意象,传达出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皎然的身份是什么? a) 儒家学者
    b) 修道士
    c) 佛教徒
    d) 诗人

  2. “章句三生学”中的“章句”指的是什么? a) 诗句
    b) 经典文献
    c) 书信
    d) 口头传说

  3. “云归龙沼暗”中“龙沼”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学问
    c) 隐秘与宁静
    d) 旅途

答案:

  1. c) 佛教徒
  2. b) 经典文献
  3. c) 隐秘与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王之涣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送友人》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更侧重于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期盼。与皎然的作品相比,王之涣的诗歌更具豪情壮志,而皎然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修行的哲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