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眼花》

时间: 2025-02-04 16:13:03

头风目眩乘衰老,只有增加岂有瘳。

花发眼中犹足怪,

柳生肘上亦须休。

大窠罗绮看才辨,小字文书见便愁。

必若不能分黑白,却应无悔复无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病眼花
白居易 〔唐代〕

头风目眩乘衰老,
只有增加岂有瘳。
花发眼中犹足怪,
柳生肘上亦须休。
大窠罗绮看才辨,
小字文书见便愁。
必若不能分黑白,
却应无悔复无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因年老而眼花缭乱的苦恼,身体的虚弱使他在生活中感到无能为力。眼前的花朵让人觉得奇怪,柳条的触碰也让身体感到疲惫。面对繁杂的事物,他只能努力去分辨,但小字的书信依然让人愁苦。如果连黑白都分不清,或许就该无怨无悔地接受这些无奈。

注释:

  1. 头风:指头痛,常见于衰老或病痛。
  2. 目眩:眼花,视力模糊。
  3. 乘衰老:因年老而感到身体衰弱。
  4. 岂有瘳:难以恢复健康。
  5. 花发:花开,眼前的花。
  6. 柳生:柳树的生长,触碰到肘部。
  7. 大窠罗绮:形容华丽的织物,难以分辨。
  8. 小字文书:指小字的书信,阅读时让人感到烦恼。
  9. 黑白:比喻事物的真伪、是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关心百姓疾苦,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病眼花》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在衰老过程中面对身体衰弱和视力模糊的无奈与困惑,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病眼花》通过简单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在年老时的身体状况与心理感受。诗中“头风目眩”一句便直接揭示了作者的身体不适,接着通过对周围自然景物的描绘,如“花发”、“柳生”,表现了他对生活美好事物的无奈与困惑。虽然眼前的花朵依然绚丽多彩,但由于视力的缺失,这些美丽的景象却变得模糊不清,令人感到奇怪与疲惫。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罗绮”、“小字文书”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焦虑和无力感。面对繁复的社会生活,白居易感到自己难以分辨事物的真伪,甚至连“黑白”都无法区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自身能力的反思。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充分展现了白居易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他对衰老和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诗中的情感真挚,语言简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头风目眩乘衰老:因年老而感到头痛和眼花。
  • 只有增加岂有瘳:身体虚弱,难以恢复健康。
  • 花发眼中犹足怪:花开在眼前却让我感到奇怪。
  • 柳生肘上亦须休:柳条触碰到手肘也让我感到疲惫。
  • 大窠罗绮看才辨:复杂的织物让我难以分辨。
  • 小字文书见便愁:小字的书信让我倍感愁苦。
  • 必若不能分黑白:如果连黑白都无法分清晰。
  • 却应无悔复无尤:那么就应该无怨无悔地接受这一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眼前的花比作生活的美好,然而因视力模糊而感到困惑。
  • 对仗:诗句之间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如花、柳)赋予情感,使诗歌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衰老带来的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困境,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无奈,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接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象征柔弱与生命的脆弱。
  • 黑白:象征事物的真伪和善恶。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也引发读者对生命、衰老和对美好事物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哪个时期创作了《病眼花》? A. 青年时期
    B. 中年时期
    C. 晚年时期

  2. 诗中提到的“头风目眩”是指什么? A. 眼睛疲劳
    B. 年老身体虚弱
    C. 心情不佳

  3. 诗中“花发眼中犹足怪”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花的喜爱
    B. 对美好事物的困惑
    C.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生活无奈的感慨。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忧虑。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杜甫的作品都反映了对社会的关心,但白居易更侧重于个人情感,杜甫则更加关注社会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代诗人白居易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