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临蒸县官》

时间: 2025-01-11 05:19:43

临蒸邑治绝殊方,嶪重山碧翠行。

溪曲羊肠岚杂雾,树蟠龙体雨飞汤。

墨云隙处天澄水,苍海空中日曜阳。

好把寸心问民瘼,当迁离瘴任潇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蒸邑治绝殊方,
嶪重山碧翠行。
溪曲羊肠岚杂雾,
树蟠龙体雨飞汤。
墨云隙处天澄水,
苍海空中日曜阳。
好把寸心问民瘼,
当迁离瘴任潇湘。

白话文翻译:

临蒸这个地方治理得十分特别,
重峦叠嶂中青翠的山峦蜿蜒延展。
溪水曲折如羊肠小道,山岚缭绕在雾中,
树木盘曲如龙,雨水如汤般飞洒。
墨色的云在缝隙中,天空和水面都清澈明亮,
苍茫的大海中,阳光普照,明媚灿烂。
我真想把一颗忧心的寸心,询问百姓的疾苦,
是否应当迁离这瘴气之地,去往潇湘之地。

注释:

  • 临蒸邑:指的是临蒸县,地名。
  • 绝殊方:治理得特别、出众。
  • 嶪重山碧翠行:重重的山峦中,青翠的山脉如行走一般。
  • 溪曲羊肠:溪水弯曲如羊肠小道。
  • 岚杂雾:山中的雾气与云岚交错。
  • 树蟠龙体:树木曲折如龙的身体。
  • 飞汤:形容雨水如热汤般洒落。
  • 墨云隙处:墨色的云彩间隙。
  • 天澄水:天空和水面都显得清澈。
  • 苍海空中日曜阳:辽阔的海面上,阳光普照。
  • 寸心问民瘼:我想询问百姓的疾苦。
  • 迁离瘴任潇湘:是否该迁离这有瘴气的地方,前往潇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元璋(1328-1399),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他的诗文广泛涉及政治、军事、历史等多个领域,风格豪放而不失沉稳,实际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谕临蒸县官》写于明朝初年,朱元璋在位期间,社会动荡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作为皇帝,朱元璋关心民生,重视地方治理,诗中流露出他对民众疾苦的关切。

诗歌鉴赏:

《谕临蒸县官》是一首兼具自然描写与人文关怀的诗作。诗的开头描绘了临蒸的独特地理环境,重山叠嶂,溪水曲折,展现出一种静谧而又壮丽的自然景观。接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渲染出一种清新而又生动的气氛,墨云与阳光的对比更是表现了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活力。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却突然转向对民生的关注,诗人以“好把寸心问民瘼”作为引子,表达了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心。这种情感的转变让整首诗显得更加深刻,朱元璋不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一个有着深厚人文情怀的领导者。他意识到瘴气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提出迁离的建议,表现出其施政的理智与人道关怀。

整首诗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展现了朱元璋关心民生、重视治理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明初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临蒸邑治绝殊方:描述临蒸县的治理独特,体现出地方治理的重要性。
  2. 嶪重山碧翠行:描绘了青翠的山脉,表现出自然的壮丽。
  3. 溪曲羊肠岚杂雾:形象地展示了溪水的蜿蜒与山岚的雾气,营造出朦胧的意境。
  4. 树蟠龙体雨飞汤:比喻树木的曲折,增加了生动的视觉效果。
  5. 墨云隙处天澄水:对比了阴云与晴空,展现了自然的变化。
  6. 苍海空中日曜阳:描绘了阳光洒在海面上的美好景象。
  7. 好把寸心问民瘼:表达了诗人对民众疾苦的关心。
  8. 当迁离瘴任潇湘:提出迁移的建议,体现了对民生的考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树蟠龙体”,将树木比作龙,生动形象。
  • 对仗:如“墨云隙处”“苍海空中”,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自然描写与对民生的关注,表达了朱元璋对治理的重视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怀,体现了一种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翠的山:象征着自然的生机与希望。
  • 溪水:代表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墨云:暗示着不安与忧虑。
  • 阳光:象征着希望与光明。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与自然的深刻观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临蒸邑治绝殊方”意指: A. 临蒸县治理得特别
    B. 临蒸县的风景优美
    C. 临蒸县的历史悠久
    D. 临蒸县的人口众多

  2. “树蟠龙体”中的“龙”象征: A. 权力
    B. 自然
    C. 精神
    D. 力量

  3. 诗人提到的迁移是为了: A. 追求财富
    B. 改善民生
    C. 增加人口
    D. 扩大领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民生的关心与忧虑。
  • 李白《庐山谣》: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人文情感。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两首诗都涉及自然景观,但朱元璋更关注人文关怀,而王之涣则强调壮阔的视野与豪情。两者风格不同,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朱元璋传》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