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生日怀亡亲》

时间: 2025-01-24 11:27:09

五载倭氛漫海边,九秋落日暗幽燕。

陆沉难起羞身在,寇至犹频识阵坚。

忍见他乡为异国,不堪此夕记生年。

重城南望空垂泪,墓草青青接远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都生日怀亡亲
作者: 罗元贞 〔近代〕

五载倭氛漫海边,
九秋落日暗幽燕。
陆沉难起羞身在,
寇至犹频识阵坚。
忍见他乡为异国,
不堪此夕记生年。
重城南望空垂泪,
墓草青青接远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与对故去亲人的思念。五年来,倭贼的侵扰使海边的生活变得艰难,秋天的夕阳映照在幽暗的燕山上。身处异乡,无法振作起来,面对敌人来袭时仍然能够认出阵地的坚固。更让人心痛的是,看到他乡成了异国,无法忍受今晚回忆起自己的生辰。站在重城的南面,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墓地的青草与远方的天空相接。

注释

  • 倭氛:指倭贼的侵扰,形容战乱带来的苦难。
  • 幽燕:古代对燕地的称呼,指代北方地区,常常与哀伤的情绪相关。
  • 陆沉:身处苦难,无法振作的状态。
  • 寇至:敌人来袭,表示战乱频繁。
  • 他乡:外乡,离开故土的地方。
  • 重城:可能指故都,表示对故乡的思念。
  • 墓草青青:墓地的青草,象征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罗元贞(1880-1942),字子云,号云涛,湖南人。近代诗人,曾参与抗日救国运动,其作品多反映战乱中的民生疾苦与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诗人深感国破家亡,心中充满了对亡故亲人的思念与对故乡的怀念,反映了时代的苦痛与个人的哀伤。

诗歌鉴赏

罗元贞的《故都生日怀亡亲》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出身处战乱中的孤独与悲伤。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更深刻体现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开篇的“倭氛”让人感受到敌军的压迫,五年的侵扰,心灵的创伤无以言表。接下来的“九秋落日”则将时光的流逝与自然景象结合,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在“陆沉难起羞身在”中,诗人将自己的身世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表现出一种无奈与羞愧。即使在敌人来袭时,他仍然能够认出阵地的坚固,显示出一种不屈的精神。诗的后半部分,“忍见他乡为异国”深切地道出身处他乡的痛苦,令他无法忍受关于自己生辰的回忆,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哀伤。

最后两句“重城南望空垂泪,墓草青青接远天”将情感推向高潮,眼泪和青草交织在一起,象征着生死与离别的永恒。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极具感染力,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故土和亲人的深切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五载倭氛漫海边:五年来,倭贼的侵扰弥漫在海边。
  2. 九秋落日暗幽燕:秋天的夕阳照在幽暗的燕山上。
  3. 陆沉难起羞身在:身处苦难的陆地,感到羞愧与无力。
  4. 寇至犹频识阵坚:面对敌人来袭,仍然能认出坚固的阵地。
  5. 忍见他乡为异国:无法忍受看到他乡变成异国。
  6. 不堪此夕记生年:今晚的生辰回忆让人难以承受。
  7. 重城南望空垂泪:在重城的南面望向远方,泪水涌出。
  8. 墓草青青接远天:墓地的青草与远方的天空相接,象征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陆沉难起”与“寇至犹频”,表现出对比与冲突。
  • 比喻:将对故乡的思念比作泪水,与自然景象相结合。
  • 拟人化:如“墓草青青”赋予草木情感,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对故乡的怀念与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在战乱中对家国破碎的无奈与悲伤,深刻揭示了历史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意象分析

  • 倭氛:象征外敌入侵,体现战争的苦痛。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墓草青青:象征逝去的亲人与永恒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倭氛”指的是?
    A. 日本的文化
    B. 日本的侵扰
    C. 战乱的结束
    D. 和平的生活

  2. 诗人对故乡的感情如何?
    A. 充满希望
    B. 感到失落与悲伤
    C. 漠不关心
    D. 无法离开

  3. “墓草青青接远天”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生的希望
    B. 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战争的厌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诗词对比: 比较罗元贞的《故都生日怀亡亲》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罗元贞更多地体现了国家破碎带来的情感,而杜甫则更着重于兄弟间的深厚情谊与离散之苦。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象强化了思念的情感,但罗元贞的背景更为复杂,涉及到国家命运。

参考资料

  • 《近代诗词研究》
  • 《罗元贞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