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司成曾公励志诗时守国子博士》
时间: 2025-01-26 06:21:55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和大司成曾公励志诗时守国子博士
作者: 顾允成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仁远乎哉只此心,为因失养转沦沉。
静驰浮想天机浅,动逐游尘嗜欲深。
克己须从偏处克,寻根莫向叶中寻。
我闻入圣无多诀,混混原泉不可禁。
白话文翻译:
这颗仁爱的心,在哪里找寻呢?因为失去了滋养,才会沦落沉沦。
静心驰骋的浮想,天机却显得浅薄;而一旦行动起来,便追逐尘世的欲望,深陷其中。
克制自己,必须从小处着手;寻求根本,不要向表面寻找。
我听说,进入圣人境界的方法并不多,混沌的原泉是无法被禁锢的。
注释:
- 仁:仁爱,指对他人的关怀与爱护。
- 失养:失去滋养,指心灵或品德的缺失。
- 静驰:静心驰骋,意指内心的思绪在安静中游走。
- 游尘:指世俗的浮华与欲望。
- 克己:克制自己,节制自己的欲望。
- 偏处:小处,微小的地方。
- 寻根:探寻根本,寻找事物的本质。
- 入圣:达到圣人境界,指品德高尚。
- 混混原泉:原始的、未被束缚的本源。
典故解析:
- 仁:源于儒家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与社会责任。
- 入圣:指儒家关于达到圣人境界的追求,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允成,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志向与理想。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顾允成身处的社会动荡时期写成,表达了对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深刻的哲理和浓厚的修身思想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开头以“仁远乎哉只此心”发问,既表达了对仁爱的渴求,又引发了内心的自省。接着,诗人通过“静驰浮想”与“动逐游尘”对比,揭示了人心在静谧与浮华之间的挣扎,反映出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后半部分则提出了自我约束的重要性,以及寻找真理时应回归根本的道理,体现出一种追求真理与道德的坚定信念。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蕴深远,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有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仁远乎哉只此心”:探寻仁爱之心的难度。
- “为因失养转沦沉”:心灵因缺乏滋养而堕落。
- “静驰浮想天机浅”:思绪在安静中游走,却显得肤浅。
- “动逐游尘嗜欲深”:一旦行动,便陷入欲望的深渊。
- “克己须从偏处克”:自我克制应从小事做起。
- “寻根莫向叶中寻”:探求真理时要追根溯源。
- “我闻入圣无多诀”:达到圣人境界的方法不多。
- “混混原泉不可禁”:真正的智慧是无法被限制的。
-
修辞手法:
- 对比:静与动的对比,表现内心的矛盾。
- 隐喻:通过“游尘”与“原泉”来象征世俗欲望与真理的对立。
-
主题思想:强调自我约束与追求真理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浮华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追求。
意象分析:
- 仁:象征理想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追求。
- 游尘:象征世俗的干扰与欲望的纷扰。
- 原泉:象征真理与智慧的本源,未被外界污染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克己须从偏处克”意指:
- A. 需要从大处着手
- B. 从小处做起
- C. 不需要克制
- D. 只需克制外界
- 答案:B
-
“混混原泉不可禁”中的“原泉”象征:
- A. 浮华的欲望
- B. 真理与智慧
- C. 社会的纷争
- D. 个人的贪婪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阳明的《传习录》
诗词对比:
- 顾允成的《和大司成曾公励志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对于理想与内心归属的追求,但顾允成更注重道德自律,而陶渊明则追求自然与自由的生活。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