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九十三首》
时间: 2025-01-27 03:47: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衲僧家,达己灵。
有通变,解逢迎。
世人既已浊,不可自言清。
世人既已醉,不可自言醒。
和光同尘去,头头总见成。
岂不见昔年党太尉,无分无晓最分明。
白话文翻译
在僧人的家中,悟透了内心的灵性。
有的人能通变,善于迎合。
世人已经浑浊,自己却不能自夸清白。
世人已经沉醉,自己也不能自称清醒。
与世俗同流合污,处处都能见到成就。
难道不记得昔日的党太尉,他在无分无晓中却是最清楚的吗?
注释
- 衲僧:指穿着僧衣的僧人。
- 达己灵:指达到自我内心的灵性。
- 通变:指通晓变化,善于随机应变。
- 浊:指世俗的污浊。
- 清:指内心的清白与纯净。
- 醉:比喻沉迷于世俗而失去理智。
- 和光同尘:比喻与世俗同处,不显山露水。
- 党太尉:历史人物,指的是北宋的党懿,指他在权力斗争中的敏锐与清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梵琮,宋代著名的禅宗僧侣,以其诗词而闻名。其作品多探讨佛教思想与人生哲理,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在宋代,社会动荡,宗教和世俗的关系复杂,释梵琮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世俗浑浊的观察,以及对内心清醒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展示了作者对世俗的深刻洞察。开篇的“衲僧家,达己灵”,直接点出僧侣与世俗的对立,强调内心灵性的追寻。而“有通变,解逢迎”则揭示了在世俗中生存的智慧,善于应变和迎合是生存的必要之道。
接下来的句子以对比手法展开,指出世人已然浑浊,却不自知,作者通过“世人既已醉,不可自言醒”来揭示人们在世俗纷扰中迷失自我,无法清醒。最后两句则总结了诗的主题,强调与世俗的同化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暗示了历史人物的警示,提醒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刻,既有对世俗的批判,又有对自我修行的反思,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富有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衲僧家,达己灵:在僧侣的家中,达到内心灵性的境界。
- 有通变,解逢迎:有的人能灵活应变,懂得迎合他人。
- 世人既已浊,不可自言清:世人已经浑浊,不能自夸清白。
- 世人既已醉,不可自言醒:世人沉醉于世俗,不能自称清醒。
- 和光同尘去,头头总见成:与世俗同流,处处都能看到成就。
- 岂不见昔年党太尉,无分无晓最分明:回想昔日的党太尉,他在复杂中却是最清楚的。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世人状态的对比(清与浊、醒与醉)来强调内心的清晰与世俗的混沌。
- 比喻:用“醉”来形容世人的沉迷。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增强了诗句的力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世俗的批判与自我修行的思考,强调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清醒和灵性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衲僧:象征修行者,代表内心灵性的追求。
- 浊:象征世俗的纷扰与混乱。
- 清:象征内心的纯净与明晰。
- 醉:象征沉迷与失去自我。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诗人对世俗的看法,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与追求,形成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衲僧家”是指什么?
- A. 僧人的住所
- B. 世俗的家
- C. 朋友的家
-
“世人既已醉,不可自言醒”意指?
- A. 世人都很聪明
- B. 世人沉迷于世俗,不能自称清醒
- C. 世人都很清醒
-
诗中提到的“党太尉”是谁?
- A. 一位佛教徒
- B. 一位历史人物
- C. 一位诗人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释梵琮的《偈颂九十三首》与李白的《静夜思》虽写作背景不同,但都表达了对内心的追求与对世俗的思考。李白以浓烈的情感描绘思乡之情,而释梵琮则以禅意探讨内心的清醒,展现了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禅宗文化与诗歌》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