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佛照禅师塔》

时间: 2025-02-04 16:09:31

忆得寻流日,重来走一遭。

跨门相见处,全不犯波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得寻流日,重来走一遭。
跨门相见处,全不犯波涛。

白话文翻译:

我记得那天寻找溪水的日子,今天再来这里走一趟。
在门口相遇的地方,完全没有受到波涛的侵扰。

注释:

字词注释:

  • 忆得:想起,记得。
  • 寻流日:寻找溪水流动的日子。
  • 重来:再次来到。
  • 走一遭:走一趟,游览一番。
  • 跨门:跨入门口,进入某个地方。
  • 相见处:相遇的地方。
  • 犯波涛:受到波涛的影响或侵扰。

典故解析:

  •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寻流”与“波涛”暗示了水的流动与人生的起伏,体现了禅宗追求内心宁静的理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梵琮,宋代高僧,著有多部佛教经典,对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有重要影响。他的诗作常融入禅理,表现出对自然与心灵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回忆过去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曾经流连的自然景观的怀念,以及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求内心宁静的心情。

诗歌鉴赏:

此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寻幽探胜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开篇“忆得寻流日”勾起了对往日的回忆,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接着“重来走一遭”则表达了诗人再次追寻那份宁静与美好的愿望,展现了对自然的向往。

诗中“跨门相见处”,通过“门”这一意象,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分界,跨过这道门,既是物理上的进入,也是精神上的觉醒。最后一句“全不犯波涛”则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安详,波涛代表着外界的纷扰与喧嚣,而诗人选择在此刻与自然亲密接触,仿佛在说: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宁静才是最重要的。

整首诗的结构简洁而富有韵味,意象清晰,表达深远,展现了禅宗的哲学思想,鼓励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忆得寻流日:诗人回忆起过去寻找溪水的日子,表达了对自然和往昔的眷恋。
  2. 重来走一遭:诗人再次来到这个地方,体现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3. 跨门相见处:描绘了进入某个场所的情景,象征着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4. 全不犯波涛:强调内心的宁静,尽管外界波涛汹涌,诗人依然保持着内心的淡然。

修辞手法:

  • 比喻:波涛比喻外界的纷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然形成鲜明对比。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展现了传统诗词的对仗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学思考,强调了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的流动,时间的流逝。
  • :象征人与自然的界限,进入自然即是进入一种心灵的状态。
  • 波涛:象征外界的纷扰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寻流日”是什么含义?

    • A. 寻找溪水的日子
    • B. 寻找朋友的日子
    • C. 旅行的日子
  2. 诗人重来此地的原因是什么?

    • A. 重新旅游
    • B. 寻找内心的宁静
    • C. 见朋友
  3. 诗中的“波涛”象征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外界的纷扰
    • C. 心灵的宁静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将释梵琮的《礼佛照禅师塔》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二者皆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但王维的诗更偏向于描绘自然景色,而释梵琮则更注重于内心的禅意与自我反省。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禅宗与文学》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