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家女》
时间: 2025-01-26 22:47: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冯家女,绿发盘双鸦,乱离弃乡土。聘入将军家,将军爱幸诸妇妒。颜色粹美无疵瑕,掩鼻袭馀术,泪眼啼春华。冯家女,昨日堂上人,今朝厕中鬼。将军不为疑,司隶不为理。道旁古冢生棘榛,十年孤愤何由伸?呜呼千年孤愤何由伸!
白话文翻译
冯家的女儿,头发盘成双鸦状,因乱离而离开了家乡。被聘入将军家,将军宠爱她,其他妇人因此嫉妒。她的容貌纯净美丽,没有瑕疵,但其他妇人用诡计陷害她,她泪眼婆娑,哭泣着春天的美好。冯家的女儿,昨天还是堂上的人,今天却成了厕所中的鬼。将军不怀疑,司隶也不理会。路旁的古墓上长满了荆棘,十年的孤愤如何伸张?唉,千年的孤愤如何伸张!
注释
- 绿发盘双鸦:形容女子头发盘成双鸦状,是一种古代女子的发饰。
- 乱离弃乡土:因战乱而离开家乡。
- 聘入将军家:被将军家聘为妻妾。
- 将军爱幸诸妇妒:将军宠爱她,其他妇人因此嫉妒。
- 颜色粹美无疵瑕:形容女子容貌纯净美丽,没有瑕疵。
- 掩鼻袭馀术:其他妇人用诡计陷害她。
- 泪眼啼春华:形容女子泪眼婆娑,哭泣着春天的美好。
- 昨日堂上人,今朝厕中鬼:形容女子命运的急剧转变,从受人尊敬到被人唾弃。
- 将军不为疑,司隶不为理:将军不怀疑,司隶也不理会。
- 道旁古冢生棘榛:路旁的古墓上长满了荆棘。
- 十年孤愤何由伸:十年的孤愤如何伸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维桢(1296-1370),元代著名诗人,字廉夫,号铁崖,浙江绍兴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离开家乡的女子,被聘入将军家后,因将军的宠爱而遭到其他妇人的嫉妒和陷害,最终命运悲惨。诗中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动荡和妇女的悲惨命运。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冯家女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元代社会的动荡和妇女的悲惨命运。诗中,“绿发盘双鸦”和“颜色粹美无疵瑕”描绘了冯家女的美丽形象,而“掩鼻袭馀术”和“泪眼啼春华”则展现了她遭受的陷害和悲痛。最后,“昨日堂上人,今朝厕中鬼”和“十年孤愤何由伸”更是强烈地表达了她的悲惨命运和无法伸张的孤愤。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是一首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冯家女,绿发盘双鸦,乱离弃乡土:开篇点明主人公的身份和背景,描绘了她的美丽形象和因战乱而离开家乡的悲惨遭遇。
- 聘入将军家,将军爱幸诸妇妒:描述她被聘入将军家后,因将军的宠爱而遭到其他妇人的嫉妒。
- 颜色粹美无疵瑕,掩鼻袭馀术,泪眼啼春华:进一步描绘她的美丽和遭受的陷害,以及她的悲痛。
- 冯家女,昨日堂上人,今朝厕中鬼:强烈对比她命运的急剧转变,从受人尊敬到被人唾弃。
- 将军不为疑,司隶不为理:揭示将军和司隶的冷漠,不关心她的遭遇。
- 道旁古冢生棘榛,十年孤愤何由伸?呜呼千年孤愤何由伸!:以古冢生棘榛的意象,表达她的孤愤和无法伸张的悲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绿发盘双鸦”比喻女子的发饰,“颜色粹美无疵瑕”比喻女子的美丽。
- 对比:如“昨日堂上人,今朝厕中鬼”对比女子的命运转变。
- 夸张:如“十年孤愤何由伸”夸张地表达女子的悲痛和无法伸张的孤愤。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冯家女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元代社会的动荡和妇女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妇女命运的深刻同情和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发盘双鸦:描绘女子的发饰,象征她的美丽和身份。
- 颜色粹美无疵瑕:描绘女子的美丽,象征她的纯洁和无辜。
- 掩鼻袭馀术:描绘其他妇人的陷害,象征阴谋和诡计。
- 泪眼啼春华:描绘女子的悲痛,象征她的无助和哀伤。
- 昨日堂上人,今朝厕中鬼:描绘女子的命运转变,象征她的悲惨和无助。
- 道旁古冢生棘榛:描绘古墓的荒凉,象征女子的孤愤和无法伸张的悲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绿发盘双鸦”形容的是: A. 女子的发饰 B. 女子的容貌 C. 女子的身份 D. 女子的悲痛
-
诗中“昨日堂上人,今朝厕中鬼”表达了: A. 女子的美丽 B. 女子的悲惨命运 C. 女子的无辜 D. 女子的孤愤
-
诗中“十年孤愤何由伸”表达了: A. 女子的美丽 B. 女子的悲惨命运 C. 女子的无辜 D. 女子的孤愤
答案:
- A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白居易):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命运,与本诗中的冯家女有相似之处。
- 《琵琶行》(白居易):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女子的悲惨遭遇,与本诗有相似的社会背景。
诗词对比:
- 《冯家女》与《长恨歌》:两者都描绘了女子的悲惨命运,但《长恨歌》更多地描绘了杨贵妃的美丽和爱情,而《冯家女》则更多地描绘了女子的悲惨遭遇和社会背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诗选》:收录了杨维桢的诗歌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元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元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本诗的社会背景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