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吏》

时间: 2025-01-26 23:11:30

民有杀长吏,于理大悖之。

仁人根所自,吏德久已离。

击之柱后法,辇火救焚辎。

彼哉汉儒论,残贼忧软罢。

愿言敷国惠,以膏残民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法吏 民有杀长吏,于理大悖之。 仁人根所自,吏德久已离。 击之柱后法,辇火救焚辎。 彼哉汉儒论,残贼忧软罢。 愿言敷国惠,以膏残民痍。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民众中有人杀害了高级官员,这在道理上是极大的悖逆。仁爱的根源在于民众,但官员的道德早已远离。用法律来制裁这种行为,就像用火来救火一样。那些汉代儒者的论调,担忧的是残暴和软弱。我希望能广泛施展国家的恩惠,以治愈民众的创伤。

注释:

  • 杀长吏:指民众中有人杀害了高级官员。
  • 悖之:违背道理。
  • 仁人根所自:仁爱的根源在于民众。
  • 吏德久已离:官员的道德早已远离。
  • 柱后法:指法律。
  • 辇火救焚辎:比喻用火来救火,即用法律来制裁。
  • 汉儒论:指汉代儒者的论调。
  • 残贼忧软罢:担忧的是残暴和软弱。
  • 敷国惠:广泛施展国家的恩惠。
  • 膏残民痍:治愈民众的创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约1296-1370),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廉夫,号铁崖,浙江绍兴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讽刺性。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官员道德的沦丧,表达了作者对仁政的渴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当时社会动荡,官员腐败,民众生活困苦。作者通过此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官员道德沦丧的批判,以及对仁政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比喻,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官员道德的沦丧。首句“民有杀长吏,于理大悖之”直接点出了社会的不公,民众杀害官员在道理上是极大的悖逆。接着,“仁人根所自,吏德久已离”进一步强调了官员道德的沦丧,与民众的仁爱形成鲜明对比。后两句通过比喻和典故,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仁政的渴望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民有杀长吏,于理大悖之”:直接点出了社会的不公,民众杀害官员在道理上是极大的悖逆。
  2. “仁人根所自,吏德久已离”:强调了官员道德的沦丧,与民众的仁爱形成鲜明对比。
  3. “击之柱后法,辇火救焚辎”:通过比喻,用法律来制裁这种行为,就像用火来救火一样。
  4. “彼哉汉儒论,残贼忧软罢”:引用汉代儒者的论调,担忧的是残暴和软弱。
  5. “愿言敷国惠,以膏残民痍”:表达了作者对仁政的渴望,希望能广泛施展国家的恩惠,以治愈民众的创伤。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仁人根所自,吏德久已离”等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官员道德的沦丧。
  • 比喻:“击之柱后法,辇火救焚辎”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用法律来制裁的行为。
  • 典故:“彼哉汉儒论”引用了汉代儒者的论调,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社会不公和官员道德沦丧的深刻批判,以及对仁政的渴望。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杀长吏:象征社会的不公和官员的腐败。
  • 仁人根所自:象征民众的仁爱和善良。
  • 吏德久已离:象征官员道德的沦丧。
  • 柱后法:象征法律的制裁。
  • 辇火救焚辎:象征用法律来制裁的行为。
  • 汉儒论:象征传统的道德观念。
  • 敷国惠:象征国家的恩惠和仁政。
  • 膏残民痍:象征治愈民众的创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民有杀长吏”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A. 官员的仁爱 B. 社会的不公 C. 民众的道德 答案:B

  2. “仁人根所自”中的“仁人”指的是什么? A. 官员 B. 民众 C. 儒者 答案:B

  3. “击之柱后法”中的“柱后法”指的是什么? A. 道德 B. 法律 C. 仁政 答案:B

  4. “愿言敷国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A. 批判社会 B. 渴望仁政 C. 推崇法律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三吏》:通过描写官员的腐败和民众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 白居易的《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个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员的腐败。

诗词对比:

  • 杨维桢的《法吏》与杜甫的《三吏》:两者都通过描写官员的腐败和民众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 杨维桢的《法吏》与白居易的《卖炭翁》:两者都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比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员的腐败。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诗选》:收录了杨维桢的诗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元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以及杨维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杜甫诗选》:可以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与杨维桢的诗歌进行对比。
  • 《白居易诗选》:可以了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与杨维桢的诗歌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