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筝曲》

时间: 2025-01-26 23:03:32

断虹落屏山,斜雁着行安。

钉铃双呎木,错落千株拌。

愁龙啼玉海,夜燕语雕阑。

只应桓叔夏,重起为君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鸣筝曲 断虹落屏山,斜雁着行安。 钉铃双呎木,错落千株拌。 愁龙啼玉海,夜燕语雕阑。 只应桓叔夏,重起为君弹。

白话文翻译:

彩虹断裂落在屏风山上,斜飞的雁群排列整齐。 钉铃在双呎木上响起,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千株树木。 忧愁的龙在玉海中啼哭,夜晚的燕子在雕栏上呢喃。 只应桓叔夏,重新起身为你弹奏。

注释:

  • 断虹:断裂的彩虹,比喻美景的短暂。
  • 屏山:屏风山,比喻山峦如屏风。
  • 斜雁:斜飞的雁群,比喻秋天的景象。
  • 钉铃:指乐器上的装饰铃。
  • 双呎木:指乐器上的两根木条。
  • 错落:分布不规则,错综复杂。
  • 愁龙:比喻忧愁的人。
  • 玉海:比喻深邃的水域。
  • 夜燕:夜晚的燕子,比喻夜晚的宁静。
  • 雕阑:雕刻精美的栏杆。
  • 桓叔夏:古代音乐家,此处借指擅长音乐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96-1370),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廉夫,号铁崖,浙江绍兴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中提到的“桓叔夏”可能是诗人自比,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日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断虹”、“斜雁”、“愁龙”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忧郁而美丽的氛围。诗中的“钉铃双呎木,错落千株拌”描绘了乐器和树木的错落有致,形成了一种和谐而复杂的音乐美感。最后两句“只应桓叔夏,重起为君弹”则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希望自己能像古代音乐家桓叔夏一样,重新起身为心爱的人弹奏。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优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音乐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断虹落屏山”:以断裂的彩虹比喻美景的短暂,屏山则象征着山峦的壮丽。
  2. “斜雁着行安”:斜飞的雁群排列整齐,比喻秋天的景象,也暗示了秩序和安宁。
  3. “钉铃双呎木”:描绘乐器上的装饰铃和木条,形成了一种音乐美感。
  4. “错落千株拌”:树木分布不规则,错综复杂,形成了一种自然的美感。
  5. “愁龙啼玉海”:忧愁的龙在深邃的水域中啼哭,比喻诗人内心的忧愁。
  6. “夜燕语雕阑”:夜晚的燕子在雕栏上呢喃,比喻夜晚的宁静和美好。
  7. “只应桓叔夏,重起为君弹”: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希望自己能像古代音乐家桓叔夏一样,重新起身为心爱的人弹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断虹”比喻美景的短暂,“愁龙”比喻忧愁的人。
  • 拟人:如“愁龙啼玉海”中的“啼”赋予了龙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钉铃双呎木,错落千株拌”中的对仗,形成了音乐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秋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音乐的热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音乐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 断虹:比喻美景的短暂,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
  • 斜雁:比喻秋天的景象,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循环。
  • 愁龙:比喻忧愁的人,象征着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 夜燕:比喻夜晚的宁静,象征着安宁和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断虹”比喻了什么? A. 美景的短暂 B. 山峦的壮丽 C. 季节的变迁 D. 生命的循环

  2. 诗中的“愁龙”比喻了什么? A. 忧愁的人 B. 深邃的水域 C. 夜晚的宁静 D. 美好的时光

  3. 诗中的“桓叔夏”是指什么? A. 古代音乐家 B. 诗人自己 C. 心爱的人 D. 秋天的景象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杨维桢的其他诗作,如《铁崖乐府》、《复古诗》等,可以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主题。
  • 其他元代诗人的作品,如王冕的《墨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可以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和主题。

诗词对比:

  • 与杨维桢的其他诗作相比,这首诗更加注重意象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音乐的深刻感悟。
  • 与其他元代诗人的作品相比,这首诗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杨维桢诗集》:收录了杨维桢的全部诗作,可以全面了解其诗歌风格和主题。
  • 《元诗选》:收录了元代诗人的代表作品,可以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和主题。
  • 《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可以帮助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