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其七 谢晋元团附杨瑞符营长共死守闸北据点者八百士》
时间: 2025-01-27 03:49: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其七 谢晋元团附杨瑞符营长共死守闸北据点者八百士
作者: 卢前 〔近代〕
尚有孤军,留最后鲜红一滴。
准备着头颅相抵,以吾易敌。
蕴藻滨前钲鼓动,苏州河上旌旗色。
看青天白日自飞扬,君应识。
众口诵,征倭喜。
望闸北,儿童泣。
问桥头大厦,近来消息。
万国衣冠都下拜,千秋付与如椽笔。
记张巡许远守雎阳,今犹昔。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仍有孤军在此,留下一滴鲜血。
我准备以头颅抵抗敌人,愿用我自身来换取胜利。
蕴藻滨的鼓声震动,苏州河上飘扬着旗帜。
看那青天白日高高飞扬,君应当能够识别。
众人齐声诵读,庆祝抗倭胜利。
望向闸北,看到儿童在哭泣。
问桥头的楼阁,最近有什么消息?
万国衣冠都向我下拜,千秋的伟业留给后人。
回忆张巡和许远守卫雎阳,今天依然如昔。
注释
字词注释:
- 孤军: 孤立的军队。
- 鲜红: 用来形容鲜血,象征牺牲与勇敢。
- 头颅相抵: 比喻勇敢抵抗,宁死不屈。
- 蕴藻滨: 指蕴藻滨地区,历史上与军事相关的地名。
- 旌旗色: 指战旗的颜色。
- 万国衣冠: 指各国的服饰,象征国际地位和尊重。
典故解析:
- 张巡: 唐朝著名将领,以坚守雎阳而闻名,象征忠诚和刚毅。
- 许远: 同样为唐代将领,守卫雎阳,代表了历史的延续和英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前,近现代诗人,致力于用诗歌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尤其反映历史背景下的抗争和勇气。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抗战时期,反映了对抗敌人的决心,激励士兵士气,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满江红》通过雄浑的语言和激昂的情感,展现了孤军奋战的英勇形象。诗中“尚有孤军,留最后鲜红一滴”开篇便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人入胜,象征着牺牲与坚持的精神。诗人通过对“青天白日”的描绘,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渴望和对抗敌的信念。
诗中的“众口诵,征倭喜”则展现了人民团结一致的决心,反映出在艰难时刻,仍然有对胜利的期待和信心。特别是“望闸北,儿童泣”,此句对比强烈,表现出战争带来的无辜伤害,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
结尾的“万国衣冠都下拜,千秋付与如椽笔”则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忆,强调了忠诚与勇敢的价值观,激励后人继承这种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尚有孤军: 表达虽处困境但仍不放弃的勇气。
- 留最后鲜红一滴: 强调牺牲精神和不屈意志。
- 准备着头颅相抵: 形象化抵抗的决心,愿以生命对抗敌人。
- 蕴藻滨前钲鼓动: 描述战场的热烈气氛。
- 苏州河上旌旗色: 体现团结与奋斗的精神。
- 看青天白日自飞扬: 象征胜利的希望。
- 君应识: 向读者发出呼唤,期望大家共同铭记。
- 众口诵,征倭喜: 反映人民的团结和对胜利的期盼。
- 望闸北,儿童泣: 造成了对战争后果的深刻思考。
- 问桥头大厦,近来消息: 表达对现状的关心和对未来的渴望。
- 万国衣冠都下拜: 表示对国家的尊重与认可。
- 千秋付与如椽笔: 传承历史和文化,提醒后人铭记。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头颅相抵”比作抵抗的决心,形象生动。
- 对仗: “青天白日”与“众口诵”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抗敌人的决心、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反映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军: 象征着孤独与坚守。
- 鲜红: 代表牺牲与勇气。
- 旌旗: 象征着团结与斗争的精神。
- 儿童泣: 反映战争带来的无辜与悲伤。
- 万国衣冠: 表达国家的地位与尊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尚有孤军”指的是什么?
- A. 孤独的旅人
- B. 孤立的军队
- C. 战争的胜利者
-
“众口诵,征倭喜”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战争的恐惧
- B. 对胜利的期待
- C. 对敌人的仇恨
-
诗中提到的“张巡”与“许远”是谁?
- A. 现代将领
- B. 唐代将领
- C. 战争中的平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满江红·写怀》 — 岳飞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诗词对比:
岳飞的《满江红·写怀》同样表达了对敌人的愤慨与对国家的忠诚,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卢前的作品则更强调集体的精神和历史的传承。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现代诗词研究》
- 《抗战时期的诗歌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