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子 莼》
时间: 2025-01-11 10:19: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摸鱼子 莼
作者: 李良年 〔清代〕
记年时千丝萦釜,名泉催汲寒溜。
红尖细糁花瓷滑,竹下厨烟清昼。
盐下后。问此味云间小陆还知否。
酪浆枉斗。但酥样钗茎,难粘双筋,
说甚剪松韭。家山远,镜面拖蓝依旧。
浮名何似杯酒。木兰艇子牵情处,
摘得满笼消受。秋八九。又不比春三二月青青候。
书传素手。道越客迟归,吴鲜早卖,
输与钓鱼叟。
白话文翻译:
在某个年份,千丝般的细线缠绕在锅上,名泉催促着汲取寒流。
红色尖细的食材如花瓷般滑腻,竹下的厨房烟雾缭绕,清晰的白昼。
盐下过后,问问这味道,云间的小陆还知不知道?
酪浆白白争斗,然而酥样的钗茎却难以粘合双筋,
究竟是谁在说剪松韭呢?家乡远,镜面拖着蓝色依旧。
浮名何如杯中酒?木兰小艇牵动着我的情思,
一摘就是满笼的享受。秋八九的时节,
又不比春三二月的青青在候。
书信传来素手,听说越客迟迟归来,
吴地的新鲜早已出售,
转交给钓鱼的老者。
注释:
- 千丝萦釜:形容细线缠绕在锅上,暗示食材的精致。
- 名泉:著名的泉水,指清凉的水源。
- 细糁:细腻的食物,通常形容米饭或面食。
- 钗茎:指食材的某种形态,可能为豆类或蔬菜。
- 松韭:一种植物,通常用于比喻或作为食材。
- 浮名:浮华的名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良年,清代诗人,擅长诗歌创作,其作品风格多样,常常描绘生活与自然的和谐美。
创作背景:本诗成作于李良年对乡土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家乡美好食物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摸鱼子 莼》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的诗,展现了作者对乡土美食的深情怀念。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清晨的宁静与厨房的温暖,食材的色泽和质感跃然纸上。诗的开头以“千丝萦釜”引入,立即营造出一种生动的场景,令人仿佛置身于那温暖的厨房。接下来,诗人用“名泉催汲寒溜”表现出对清泉的依赖,体现了自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描绘食物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形象,如“红尖细糁花瓷滑”,不仅描绘了食材的外形,也传达出一种美的享受。竹下的清烟,既是生活的细节,也是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回忆家乡的味道,表现了一种淡淡的乡愁。尤其是“浮名何似杯酒”,展现了对名利的超然态度,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整首诗流畅而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美食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反思,展现了清代诗人对乡土情怀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记年时千丝萦釜:回忆某一年,细线缠绕在锅上,暗示食物的精致。
- 名泉催汲寒溜:名泉引导着汲取冰凉的水流,表现对自然的依赖。
- 红尖细糁花瓷滑:细腻的食材如同精美瓷器般滑腻,形象生动。
- 竹下厨烟清昼:竹下的厨房烟雾缭绕,营造出宁静的生活场景。
- 盐下后:用盐后的变化,暗示食物的美味。
- 问此味云间小陆还知否:询问这种味道,传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酪浆枉斗:酪浆的争斗,暗示食物的丰富与竞争。
- 但酥样钗茎,难粘双筋:描绘酥样食材的特性,表现细腻。
- 说甚剪松韭:对松韭的讨论,反映日常生活的细节。
- 家山远,镜面拖蓝依旧:家乡遥远,但美好的记忆依然鲜活。
- 浮名何似杯酒:浮华的名声不如一杯酒来得真实。
- 木兰艇子牵情处:小艇牵动着思绪,表现对往昔的追忆。
- 摘得满笼消受:一摘即得,暗示对生活的满足。
- 秋八九:秋天的时节,带来变化。
- 又不比春三二月青青候:秋天与春天的对比,表现四季的交替。
- 书传素手:书信传递,体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 道越客迟归,吴鲜早卖:讲述越地与吴地的生活,反映地方文化。
- 输与钓鱼叟:将新鲜的鱼送给钓鱼的老者,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红尖细糁花瓷滑”,将食物比作精美的瓷器,增强了形象。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乡土美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对生活的思考,突显了生活的简单与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丝:象征复杂的情感与生活的细腻。
- 名泉:象征自然的清新与生命的源泉。
- 竹下:象征宁静与和谐的生活环境。
- 杯酒:象征人际关系中的真实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千丝萦釜”指的是什么? A. 精美的食材
B. 复杂的情感
C. 生活的细节
D. 以上皆是 -
“浮名何似杯酒”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真实生活的向往
C. 对故乡的怀念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1. D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现乡愁的情感。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对生活的思考与怀念。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李良年:李白的诗歌多表现豪放与壮丽,而李良年的作品则更注重细腻的生活描绘与情感的表达,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良年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与生活:文化内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