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罗瀛石司理》

时间: 2025-01-27 03:15:00

敝芦不掩棺,丹心塞天地。

卢龙塞外昏,尺土骄胡骑。

淬剑守孤城,生死安所避。

臣节殉封疆,岂惟愧怀二。

枯骨与城存,君臣朋友义。

白杨郊外草连连,惜君壮君酹君前。

耿耿忠魂悬日月,崎岖犹照帝城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敝芦不掩棺,丹心塞天地。
卢龙塞外昏,尺土骄胡骑。
淬剑守孤城,生死安所避。
臣节殉封疆,岂惟愧怀二。
枯骨与城存,君臣朋友义。
白杨郊外草连连,惜君壮君酹君前。
耿耿忠魂悬日月,崎岖犹照帝城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简陋的芦苇掩盖不了棺木,忠心赤诚的情怀充塞天地。卢龙的边塞昏暗,狭小的土地骄傲地被胡人骑兵占据。磨剑守护着孤城,生与死又能躲避到哪里去呢?作为臣子,我愿意殉身于这片封疆之地,岂止是因为心中愧疚。枯骨和城池同存,君臣之间的义理依然存在。白杨树下的草丛连绵不绝,惋惜您英勇的身影,向您洒酒以表敬意。忠魂永远高悬于日月之间,崎岖的道路依旧照耀着帝城的边缘。

注释:

  • 敝芦:破旧的芦苇,指代简陋的掩盖。
  • 丹心:赤诚的心,形容忠心。
  • 卢龙:指卢龙关,位于北方边境,象征边疆危机。
  • 臣节:指作为臣子的节操和忠诚。
  • 殉封疆:愿意为保卫国家的疆土而牺牲。
  • 白杨郊外:指的是郊外的白杨树,寓意思念与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胜祖,明代诗人,以其豪放激昂的诗风著称,常常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与忠诚。他的作品多描绘边疆生活,反映战乱时期人们的苦难与忠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边疆战乱频繁之时,诗人通过对忠诚与牺牲的思考,表达了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和对英烈的追思。

诗歌鉴赏:

《哭罗瀛石司理》是一首充满激情与忠诚的诗作,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国家、对臣子的忠诚以及对死者的追怀。开头两句以“敝芦不掩棺”引出主题,通过对比展现了忠诚与牺牲的伟大。诗人用“丹心塞天地”强调了忠贞不渝的内心情感,显示出对国家的无限忠诚与责任感。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边疆的昏暗和胡人骑兵的骄横,揭示了国家危机的严峻。诗人以“淬剑守孤城”表达了守卫边疆的决心,充满了豪情壮志。后面的“臣节殉封疆”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忠诚的情感,表达了愿意为国家殉身的坚定态度。

最后几句转向对逝者的怀念,表现出诗人与死者之间深厚的情谊。通过描绘白杨草连连的景象,诗人以自然景色寄托了对忠魂的怀念,展现了忠诚不灭的精神。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既有对国家的思考,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体现了诗人对民族的责任感和对友人的敬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敝芦不掩棺,丹心塞天地:破旧的芦苇掩盖不了棺木,表现了忠心的伟大。
  • 卢龙塞外昏,尺土骄胡骑:描绘了边境的昏暗和胡人对土地的侵占,反映了国家的危机。
  • 淬剑守孤城,生死安所避:磨剑守护孤城,面对生死的困扰,表现出忠臣的决绝。
  • 臣节殉封疆,岂惟愧怀二:愿意为国家牺牲,表达了忠诚与责任感。
  • 枯骨与城存,君臣朋友义:逝者与城池同存,强调忠义的精神。
  • 白杨郊外草连连:白杨树下的草生生不息,象征着对逝者的追思。
  • 耿耿忠魂悬日月,崎岖犹照帝城边:忠魂永存,照亮了帝城边缘,表现出对忠诚的崇敬。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生死安所避”与“臣节殉封疆”,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用“白杨郊外草连连”比喻生命与忠诚的延续。
  • 拟人:将忠魂比作高悬于日月之间,赋予其生命与光芒。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深切忧虑和对逝者的崇高敬意,展现了忠诚、牺牲和爱国情怀的主题,传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芦苇:象征脆弱的生命和忠诚的掩盖。
  • 白杨:象征坚定的意志和对逝者的怀念。
  • 忠魂:象征忠诚与不屈精神的永恒存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丹心塞天地”中的“丹心”指的是什么?

    • A) 忠心
    • B) 伤心
    • C) 喜心
  2. “淬剑守孤城”中“淬剑”的意思是?

    • A) 制作剑
    • B) 磨剑
    • C) 丢弃剑
  3. 诗人对待逝者的情感是怎样的?

    • A) 冷漠
    • B) 怀念与敬重
    • C) 忘记

答案:

  1. A) 忠心
  2. B) 磨剑
  3. B) 怀念与敬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出塞》与《哭罗瀛石司理》同样描绘边疆的危机,但《出塞》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哭罗瀛石司理》则更强调忠诚与国家责任。

参考资料:

  • 《明代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