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
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积雪和天空交接的遥远地方,驻扎的军队因战事而忧愁。没有人知道这一次的行程,自己并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和封侯。
注释:
- 积雪:指厚厚的积雪,象征寒冷和艰苦的环境。
- 天迥:形容天空辽阔、空旷,给人一种孤独感。
- 屯军:指驻扎的军队,表达出士兵的生活状态。
- 塞愁:即边塞的愁苦,表现出战争带来的忧虑和困难。
- 觅封侯:寻找封爵和官职,表示追求名利的愿望。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某个典故,但通过描绘边塞的环境和士兵的心态,反映了唐代边疆的战争现状和士兵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适(703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作描绘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的诗篇。他以豪放、奔放的个性著称,作品多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多次用兵的时期,诗中反映出士兵在边疆的艰苦环境与内心的忧虑,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
诗歌鉴赏:
《送兵到蓟北》是一首深具历史感的诗作,展现了唐代士兵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诗的开头用“积雪与天迥”描绘出边疆的严寒与辽阔,给人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接着“屯军连塞愁”,则揭示了士兵们在重重困扰下的忧虑与无奈。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以简练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一句,表达了士兵们不为个人利益而战的崇高精神。诗人通过这种方式,反映了士兵们对国家、对理想的忠诚与执着。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增强了诗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高适在此诗中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对战争的反思,还有对士兵命运的关注,令读者感受到一种悲壮的英雄气概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积雪与天迥:积雪覆盖大地,与远处的天空相接,形成一种冷清的画面,暗示了边塞的艰苦。
- 屯军连塞愁:驻扎的军队因边塞的环境而忧愁,传达了士兵们面对困难的无力感。
- 谁知此行迈:没有人知道这次出征的意义和最终结果。
- 不为觅封侯:士兵们的出发并不是为了追求功名,而是出于对国家的责任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积雪与天迥”与“屯军连塞愁”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积雪、天空、军队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苍凉的边塞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士兵们在战争中所承受的痛苦与无奈,同时也体现了他们不为名利而战的崇高理想,反映出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积雪:象征艰苦的环境,反映士兵们面临的挑战。
- 天迥:代表辽阔的天空,体现孤独与无助。
- 屯军:指驻扎的士兵,表现出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积雪与天迥”表达了什么样的环境?
- A. 温暖的春天
- B. 寒冷的边塞
- C. 繁华的城市
- D. 宁静的乡村
-
“不为觅封侯”中的“觅封侯”是什么意思?
- A. 寻找朋友
- B. 追求名利
- C. 寻找食物
- D. 探索未知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高适的《送兵到蓟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塞的景象,但高适更注重士兵的内心感受,而王之涣则更多地展现了壮丽的自然风光与豪情壮志。两者在主题与情感上各有侧重,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品读》
- 《高适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