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白话文翻译:
骑马从沙漠出发,直驱向边塞的城墙。
边城是多么萧条,阳光明媚的日子却被黄云笼罩。
每当来到征战的地方,我总是忧愁敌人会反复侵扰。
难道没有安边的书信吗?诸位将领都已受到了恩惠。
惆怅孙吴的往事,回到家中独自关上门。
注释:
- 策马:骑马,策是驱动马的意思。
- 长驱:直奔,毫不犹豫地向前推进。
- 塞垣:边防的城墙。
- 萧条:凋零、冷清的状态。
- 胡虏:指北方的敌人,特指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
- 安边书:安定边疆的书信,指安抚边境的政策或奏折。
- 孙吴:指三国时期的孙权和吴国,代表了政治和军事的成功与失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适,字达夫,号白华,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歌多描绘边疆战事,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高适的诗风豪放、直率,常常流露出对战争与边塞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蓟中作》写于高适在边塞作战时,反映了当时边疆局势的紧张和诗人对家国安危的忧虑。诗中强烈的军事氛围和个人情感交织,表现了士兵在战斗中经历的孤独与惆怅。
诗歌鉴赏:
《蓟中作》是一首充满豪情与忧思的边塞诗,诗人通过描绘边疆的萧条与战斗的艰辛,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开篇即以“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气势,然而随即转入对边塞生活的深刻反思,形成鲜明的对比。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句,描绘出边城荒凉的景象,暗示着战事的频繁与百姓的苦难。诗人不仅关注战斗本身,更深切地体会到战事对生活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每愁胡虏翻”一句中,诗人内心的忧虑与困惑表露无遗,既表现出对敌人反复侵扰的无奈,也反映出对和平的渴望。诗中提到的“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则表明了对治国安边之道的思考,暗含着对统治者的期待与希望。
最后的“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则是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总结了个人情感与历史命运的交织。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高适作为边塞诗人的深厚情怀与历史意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策马自沙漠:描绘了诗人骑马奔赴边疆的情景,显示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 长驱登塞垣:继续强调直接奔向边塞的决心与勇气。
- 边城何萧条:对边疆现状的感叹,反映出边城的荒凉与冷清。
- 白日黄云昏:用自然景象描绘出一种忧郁的氛围,暗示战事带来的阴霾。
- 一到征战处:转入对战场的思考,表明诗人对战斗的忧虑。
- 每愁胡虏翻:表达对敌人反复侵扰的忧虑,增强了诗的紧迫感。
- 岂无安边书:质问是否没有安抚边疆的计策,透露出对国家治理的期望。
- 诸将已承恩:提到将领们的功绩,反映出对统治者的期待。
- 惆怅孙吴事:回顾历史,引发对过去的忧思。
- 归来独闭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黄云”暗示战争带来的阴影。
- 对仗: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反复的句式强调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情感真挚而又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沙漠:象征着艰苦的环境和征战的困境。
- 边城:代表着国家的边防,体现出战事的紧迫与人民的苦难。
- 黄云:暗示着战争的阴霾与不安。
- 胡虏:象征外敌的威胁,体现出边疆的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高适的《蓟中作》主要描写了什么?
- A. 田园生活
- B. 征战与边塞生活
- C. 古代宫廷
- D. 诗人的个人情感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岂无安边书”反映了诗人对____的期待。
-
判断题:该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归乡后孤独生活的渴望。 (对/错)
答案:
- B
- 国家安定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崔颢的《黄鹤楼》
诗词对比:
高适的《蓟中作》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现了对边疆的感慨与历史的思考,但高适更侧重于对战争的忧虑,而王之涣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壮丽的赞美与人文情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高适与边塞诗》